关于诗歌创作心理动机,唐代诗人韩愈说“不平则鸣”,西方的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则说“愤怒出诗人”。但与愤怒这种壮烈感情相反的寂寞,也能催生诗情。李白不是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么!杜甫也说“寂寞壮心惊”,陆游觉得连老天都同情寂寞的人(“天公怜寂寞”),所以,说“寂寞出诗人”也不为过吧!古往今来,那些最伟大的诗人,多用优美的诗句状写他们寂寥的情怀。唐代诗人柳宗元有一首《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寂寞将何言
张向东
张向东(1969—
,文
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职于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现当代文学批评。——评陈一军诗集《孤旅诗绪》
写他夜半醒来,听到繁露滴坠,山泉泠泠,鸟鸣啾啾,于是他“倚楹遂至旦”。这寂寞,何等悲壮!
陈一军的《孤旅诗绪》,叙写的正是这千古不变的寂寞。
我和一军同来自陇中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县,又属于同龄人,这种缘分,使我读他的诗,颇感亲切。
陈一军青年时代在天水师院读书,毕业后去偏处一隅的甘南藏区一小镇教书,在那里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出于改变个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强烈愿望,于是发奋用功,终于逃离了那个他曾挥洒过十年青春汗水的地方。
后来到兰州读书,对他来讲,也颇多波折。尤其是2007年,他的脚骨粉碎骨折,使他经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然而,正是这次人生磨难,身体的“囚禁”,反使他的灵魂得以飞升。
一、“寂寞出诗人”
在疗伤养病的岁月里,诗人由喧哗的都市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空间的轮回和病痛的折磨,使得作者的心突然静下来,使他可以沉思生命,爱情,友谊;也使他有机会谛视故土、乡民和那无数微末的风景与事象。这对作者而言,实在是不期然的收获。正如他的诗句所言:“逃离城市的喧闹,//歇息在故乡的山头。//宁静恢复了我的耳聪,//开始收罗四方细碎的声音。”(《归来的人》)
我和陈一军这一代人,对于故乡的感情颇为复杂。由于贫穷,我们青少年时代,铁了心要“逃离”故乡。可故乡毕竟是故乡,我们人到中年,又开始时时眷念故乡了。尤其是当作者以多愁多病之身,重回故乡的怀抱,故乡给予他的温馨和安慰,那份感慨,难以言传。于是,作者对这曾有些怠慢了的故乡,报以温
婉的歌咏:
小村——
静卧在一片舒缓的坡上。
温暖的阳光抚摸着她,
五彩杂树正在为她穿上华丽的衣裳,
鸟儿还在为她不倦地歌唱。自编诗歌
青堂瓦舍间冒起青烟,
母亲开始呼唤贪玩的孩儿回家吃饭。
有个不知疲倦的耕夫还在劳作,
一声悠长的吆喝声萦绕在山间……(《九月的故乡》)
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之所以用他们最曼妙的华词丽句,歌吟故乡的悠闲宁静,那是因为故乡与我们每
个人的感情最为亲密,时间愈加久远,她就愈加醇厚。那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的酝酿,模糊的故乡,终于在作者的心中幻化成一幅凝重如釉彩的影像。作者能以简洁平常的文字,勾勒如此动人的图景,真是让人感动。这是我熟悉的故乡,旷远,舒展,安闲,静谧,那是自然能启示我们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如《九月的故乡》《故乡的秋天》《秋天的故乡》等诗,是对故乡的全景写意的话,那么,作者接下来则用刀刻般的细描,在这幅全景图上点缀一块又一块逼真的场景。
母鸡“呱蛋”和猫“叫食”是乡村庸常的情景,作者却在世俗中发现了诗意,且能绘声绘形,于简洁的语言中呈现隽永的意境。(《鸡》《猫》)庄稼人穷苦,天下皆然,而陇中庄稼人之苦,若不亲临其境,外人总以为是夸张。作者用打麦场上“扬场”的一个细节这样写真:“一锨扬起,落下三粒粮食,//滚滚灰土却把人吞没。”(《土人》)为什么这农民扬起的一锨“灰
土”中,只有三粒粮食,他还要扬它呢?这真是怎一个“穷”字了得!而灰尘之所以多者,又正是因为庄稼的瘦瑟:“瘦瑟庄稼就像病弱之人,//满身痂垢和飞屑。”然而,作者并不是哭穷诉苦,在这卑微和穷苦的背后,却是生命的坚韧和庄严。没有一颗“瘦瑟”的庄稼因为自卑而停止生长,它默默地承受了它的使命,以“瘦瑟”之躯成就喂养生命的庄严。同样,那个农民也不因歉收而气馁,他一锨而又一锨重复的动作,饱含了多少对于劳作、生命的庄严和神圣。
谁会想到山坡上那一棵“独树”的孤单,它上穷碧落下黄泉地伸展自己,但依然脱不了孤单:“梦中他瞧
见四周长满他的同类,//醒来的失落爆裂了他的皮。”(《独树》)但正是这孤单,使它有所领悟:“他最感激风霜雨雪,//给他滋养,让他坚强,教育他://要学会忍耐,在忍耐中成长……” (《独树》)
记得里尔克在给弗兰斯·克萨危尔·卡卜斯的信里,一再劝戒这位青年,要“爱你的寂寞”,他说,“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我觉得陈一军开始写诗,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生活把他锤炼成了”诗人”。他说:“我非诗人,自然所写的东西不能以诗人的标准来衡量。这不过是对生活还算有心的一个人经历的点点滴滴。然而却都是出于心的,自然包含了曾经有过的寂寞、怅惘、遗憾、困惑、焦灼、悲凄或者伤痛,当然也不乏欢快、欣喜、梦想、思念、慰藉、感悟与感恩。”(《自序》)试想想,一个病中的青年,孤寂快使他疯了,他腋下撑了双拐,在静寂的故乡村落里,看远山静默,听草虫微鸣,百无聊奈之际,回到土屋的炕头读书,以打发这无尽的寂寥。《庭院》这首诗,虽有陶渊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悠然,但更凸显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从意境到场景、细节,真是令人感动。
00庭院
爸妈坐在房檐下
冰凉的水泥台阶上
清理白菜。
秋风吹散了阴霾。
我偎在屋里的热炕上——
读书。
二老不时小声说话,
一递,一接;一接,一递。
我被感动。
蓦然,也感到了孤寂。
与《庭院》有异曲同工之美妙的是《心曲》,这首诗也许是来自作者的童年记忆:偌大一个庄院里,一位孤独的母亲(“儿女在四方”),一头推磨的青驴,两个生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磨声”和“小曲”只不过都衬托了他们的寂寞,母亲的那一声长叹,便是“寂寞惊心”了。
心曲
磨声停了,
妈妈知道青驴在耍滑。
坐在土窑外面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