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492 April2020(C)
tudi4总第492期2020年4月(下)
备品备件管理
摘要自唐朝韩愈作有《师说》,后世以“师说”为题的文章达几十篇,或者承韩愈之文,或者反韩愈之意,又或根据时代特点,开辟新的命题,围绕着师是什么、师的作用、师道、师的古今变化等问题进行讨论,成为文化史上一个具有延续性的现象,从中也可以看出历代教师观的变化。
关键词师说;师道;教师观
A Review of"On Teachers"through the Ages//Qiao Yue Abstract Since Han Yu's"On Teachers"in the Tang Dynasty, dozens of articles titled“On Teachers”have been written in the later generations,either following Han Yu's essay,or disapprov-ing of Han Yu's views,or opening up new pro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s.Discussing what the teacher is,the role of the teacher,the teacher's ethics,and the changes of the teacher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have become a continuous phenomenon in the cultural history.From this,we can see the changes in the views of teachers through
the ages.好逸恶劳的意思
Key words On Teachers;the teacher's ethics;views of teachers
唐代韩愈的《师说》,可以说是讨论为师之道的先声。其中有很多著名的观点,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区分了句读之师和传道解惑之师。此外还有“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些观念直到今天仍没有过时。这篇文章所撰的缘由其实是对当时状况的一种批判,认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此后,历代学者都有命名为“师说”的作品,清人方东树曾有一简短总结,称:“自退之作《师说》,后来学人多有续为之说者”,如“续师说”“广师说”等等。既然如此命名,大都是与韩愈的这篇文章有所关联,或者是承韩愈之文,阐释他未尽之意,或者针对时代的特点,反其意而论,但无论何种情形,都形成一种学术上的承接现象,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历代教师观念的变化。
通过对中国基本古籍库、《全元文》等的检索,自唐代至清代以师说为题的文章如下:宋代柳开《续师说》、王令《师
说》、吴如愚《师说》;元代郑泳《后师说》、李榖《师说赠田正夫别》;明代王世贞《师说》、何心隐《师说》、张桓《续师说》、陈子龙《师说》、熊过《广师说送李生如京师》、林希元《师说赠郭子》;明清之际魏际瑞《师说》、张自烈《续师说》、徐枋《师说》、黄宗羲《续师说》与《广师
说》;清代廖燕《续师说》、翁方纲《拟师说》、章学诚《师说》、姚莹《师说》,吴玉纶《续师说》、夏之蓉《师说》、俞廷举《师说》、王嗣槐《正师说》、汪士鋐《师说》、严逸山《师说》、王太岳《广师说赠蒋清容》、纪大奎《师说赠胡生》、澹归和尚《师说赠朱藕男之羊城》等。
纵观历代师说,我们不能出一个一贯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每个朝代中并不能显现出完全的一致,某个朝代中其中一人或几人论及某个问题,其他人并不一定会涉及,每个时期的人谈论教师也通常不局限在同一个角度,所以总结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抛弃对每个学者微观的考察,而粗线条地对其进行探索,我们也可以从中出一些变与不变。
师说韩愈总的来看,在师说的写作过程中,有几个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或者说,在师说中,很多人都涉及了这些问题。
首先是“师是什么”这一问题。何心隐从较为抽象的层面来谈,认为它是一种至善的存在,“非道而尽道,道之至也;非学而尽学,学之至也”。严逸山认为“师者师其传也”,不同于我们普遍认知的,只有受到过此人的亲自指点才可称为老师,严逸山认为无论是受到这个人品行的影响,还是从他的文章中获益,都可以将他称之为自己的老师。而张自烈又把师的范围再扩大,认为万物都可以为师,人不仅仅应该以善为师,还要做到以不善为师。此外,关于师是什么这一问题,讨论最多的应该是师道还是师经,如郑泳认为“师之所以为师者,道而已矣”,但是有道的老师很难到,而六经中是蕴含有道的,
所以不如以六经为师。可以看出,他是将道与经统一起来的。廖燕认为,讲授道德的老师为最高,其次是经书大义,而至于只将朱注讲章宣说一通的,并没有尽师道。[1]夏之蓉认为“古之师也以道,今之师也以艺”,这种艺是流于表面的一种无用之学,是不值得教与学的。章学诚认为传道之师与授业解惑之师是有差别的,传道之师是不可易之师,而对于那些讲习经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究
历代“师说”述评
乔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ki.kjwhc.2020.04.077
作者简介:乔悦(1994—),女,山东聊城人,研究生三年级,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圆茄子怎么做好吃又简单
灭蟑螂最好办法有哪些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