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纪进⼀步唤醒了⼈们的海洋意识,⽽海洋意识⾸当其冲的是海洋国⼟意识,海洋国⼟⼜⾃然⽽然地与海洋权益紧密联系在⼀起。因此归根结底,海洋权益与蓝⾊国⼟密不可分,标志着⼀个国家的海洋主权和海洋话语权,昭⽰着⼀个国家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和海洋竞争实⼒。
⼀、维护海洋权益是沿海国家的必然选择
就⾃然环境来说,海洋是⽣命的摇篮,风⾬的温床,⼤⽓的襁褓环境的净⼟,资源的矿⼭。就⼈类社会来说,海洋是⽣存的空间,⾷品的基地,药物的源泉,商贸的窗⼝,航运的通道。⼈类进军海洋的风⾬历程和蓝⾊⽂明的演化历史都雄辩地证明,谁占有了海洋,谁征服了海洋,谁就拥有了全世界。
1、海洋是国防的前哨
早在古希腊时代,海洋学家狄⽶斯托克就曾经预⾔:“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切”。1890年,海权理论的集⼤成者——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马汉在其名著《海权论》中,详细阐述了海权对于国家利益的重
要性。他认为,海洋是联接世界的通道,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历史上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是海权的易⼿。前苏联海军总司令⼽尔什科夫认为,国家海上威⼒的实质就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最有效地利⽤世界⼤洋的能⼒。中国周边国家中,印度尤其重视海洋战略和海军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就把海军列为建设重点,全⾯推⾏“印度洋控制战略”,努⼒扩⼤控制范围,加强远洋进攻能⼒,并在印度洋推⾏以威慑求扩张的“东延”、“西扩”、“南下”战略,并谋求其海上⼒量进⼀步向中国南海等海域辐射。⽇本是个岛国,深具“危机意识”,⼗分重视拓展海洋疆⼟,步步推进⼤陆架扩张、并肆意冒领抢占⼤洋⽆⼈岛屿,进⽽占据周边200海⾥为半径的⼴袤海域。⽽且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凡涉及海洋主权都表现的特别强硬。
我国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海洋地理岸线资源、港⼝航运资源、海洋⽔产养殖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海洋产业就业⼈数三千多万,超过世界上⼀个中等国家的总⼈⼝。因此蓝⾊经济在我国举⾜轻重,海洋权益事关国家核⼼利益。
2、海洋是资源的宝库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资源,⼈类已探明的就有20万种之多。仅海洋浮游植物的产量每年⾼达5000亿吨,海洋鱼类每年的可捕量达3亿吨。仅就中国管辖300万平⽅公⾥海域的有机碳产出量来说,与我国18亿亩耕地的农作物基本相当。
更重要的是被称为全⼈类国际公共海底的深海⼤洋蕴藏着储量巨⼤的未来战略性资源,譬如:深海油⽓藏、海底可燃冰、热液硫化物矿床、⼤洋多⾦属矿产、深海⽣物基因资源。海底⽯油可采储量约1350亿吨,海底天然⽓储量约140亿⽴⽅⽶,此外,全球海底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油、天然⽓、煤炭等⼀次性化⽯燃料总储量的四倍以上。同时,在⼴袤的深⽔洋底还蕴藏着丰富的⾦属矿产资源,包括多⾦属结核,硫化物矿床和富钴结壳,其每年的⽣长量就远超过现在全世界的年均消耗量。因此,海洋战略性资源相对于今天⼈类需求来说,堪称为取之不尽⽤之不竭。
仅就海⽔中的“原盐”来说,如果都提取出来堆放到陆地上的话,平均厚度会超过200⽶,全⼈类都会被埋在⽩⾊的原盐中!
由此可见,谁掌握了开发海洋战略性资源的技术,谁就开启了未来蓝⾊经济发展的⼤门。
3、海洋是蓝⾊的国⼟
进⼊2l世纪,随着⼈⼝爆炸,⼈均陆地资源逐渐枯竭,海洋在世界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种潜在的巨⼤资源,⼈们认识到海洋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第⼆疆⼟”。海洋⼤国纷纷抢占国际公共海底,新⼀轮“蓝⾊圈地”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
2007年俄罗斯利⽤“和平”号深潜器在4300多⽶深的北冰洋海底率先插上⼀⾯钛合⾦的俄罗斯国旗,暗
⽰该区域归俄罗斯所有,各发达国家纷纷效尤,引发了新⼀轮国际公共海底的争夺战。特别是因为全球⽓候变暖,北极冰融加速,北冰洋航道逐渐露出⽔⾯,潜在的巨⼤经济效益⽴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再加之北冰洋难能可贵的⽣物资源、油⽓资源、煤
航道逐渐露出⽔⾯,潜在的巨⼤经济效益⽴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再加之北冰洋难能可贵的⽣物资源、油⽓资源、煤炭资源,导致环绕北冰洋的五个⼤国重新⽠分北冰洋,⽤新的“伊路利萨特”条约取代历史上早已国际化的“斯匹次卑尔根”条约,试图把原属国际公共海域的北冰洋变成五个国家的“内海”。
沿海国家抢占“外⼤陆架”更是吵得⼀塌糊涂。澳⼤利亚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率先获得了250万平⽅公⾥的“蓝⾊国⼟”,引发世界各国争相申报,争相宣称⾃⼰拥有宽⼴的外⼤陆架,导致了⼀系列难以调和的海域之争。
当前,我国海洋权益⾯临着复杂的形势,除了岛礁主权、海域划界、资源争端以及海洋⽣态环境问题外,还⾯临专属经济区划界、外⼤陆架竞争,国际公共海底,海上通道安全和海上恐怖主义等⼀系列⾮常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4、海洋是崛起的舞台
1492年10⽉12⽇,哥伦布发现巴哈马岛,西班⽛国王当即把这⼀天定为西班⽛的“国庆⽇”,⼀直延
续到今天。哥伦布发现新⼤陆,对美洲⼟著部落来说,可能是灾难,但对觊觎海洋已久的西班⽛帝国来说,是彻头彻尾的“新⽣”。⼀年之后,罗马教皇亚历⼭⼤六世亲⾃炮制的“教皇⼦午线”,把蓝⾊的地球⼀分两半,东边归葡萄⽛所有,西边收⼊西班⽛的囊肿。“两颗⼤⽛”轻⽽易举地⽠分了世界。这充分体现了海洋权益的特殊意义,也留下来了⼈类历史上不堪回⾸的荒唐往事。
接下来,西欧⼩国荷兰,凭借着海底浅层丰富的泥炭资源,迅速靠航运⽽称霸海洋,17世纪初,⼀万多条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游⼷在世界各国的⼤⼩港⼝。⼩⼩的英伦三岛,秉承“⾯向海洋发展”的原则,⾃1588年“英西⼤海战”⼀举击败西班⽛的“⽆敌舰队”之后,迅速成为海洋霸主,率先靠蒸汽机带来的⼯业⾰命进⼊了“⼤国崛起”排⾏榜的前列,⼀度成为称霸世界的“⽇不落帝国”。到1815年,英国海军舰船的总吨位达61万吨,⼏乎等于世界各国海军的总和。再往后,法国、德国、俄罗斯、⽇本、美国,你⽅唱罢我登场,在海洋这个⼴袤⽆⽐的蓝⾊舞台上各显其能,不断弹唱着⼀曲
曲“劈波斩浪”的胜利凯歌,上演着⼀幕幕“⼤国崛起”的蓝⾊话剧。
⼆、我国⾯临着海洋权益竞争的严峻形势
我国是雄踞太平洋西岸的沿海⼤国,拥有⼀万⼋千多公⾥的⼤陆岸线和⼀万六千多公⾥的海岛岸线。近年来,国家海洋权益⾯临严峻挑战,不仅是以钓鱼岛为中⼼的“东海划界”和以南沙岛为中⼼的“南海争议”问题,⽽且我们还必须⾯对世界海洋强国试图重新⽠分国际公共海底的全球性重⼤战略问题。
1、“蓝⾊圈地”成为维护海洋权益的焦点
⼤陆架是⼤陆向海洋的⾃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部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可以主张200海⾥宽的⼤陆架,可以从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对于⼀些拥有宽⼴⼤陆架的国家,还可以扩到200海⾥之外,但最远不得超过350海⾥,这就是法律意义的“外⼤陆架”。在200海⾥专属经济区被沿海各国早已⽠分完毕的情况下,“外⼤陆架”的重新划分就成为各国拓展蓝⾊疆⼟的焦点。外⼤陆架的重新划分被普遍认为是世界版图的最后⼀次⼤修改,现在世界各国对外⼤陆架的争夺已经达到了公开化、⽩热化的程度。
联合国专门成⽴了⼤陆架界限委员会,接受沿海各国关于外⼤陆架的申请。到2009年5⽉13⽇的最后期限为⽌,共有69个国家单独或共同向⼤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50个“外⼤陆架”的划界⽅案和39项界限的初步信息,美国、⽇本、俄罗斯、欧洲各国等海洋强国,纷纷递交申请,意图扩⼤蓝⾊新国⼟。
太平洋是“活动型”⼤陆边缘,由于海洋板块的俯冲汇聚,形成了独特的环太平洋岛弧海沟体系,进⽽产⽣了著名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带,造成了狭窄的⼤陆架和陡峭的⼤陆坡。⽽⼤西洋和北冰洋都属“被动型”⼤陆边缘,发育了⾮常宽缓的⼤陆架。中国位于东亚⼤陆边缘,⾯对着茫茫太平洋,不仅⾃然⼤陆架相当狭窄,⽽且⼤多存有“争议”。所以如何直⾯西⽅海洋强国抢占“外⼤陆架”是⼀个⽆法廻避的现实⽭盾。
国际公共海域的“蓝⾊圈地”,对占世界⼈⼝五分之⼀以上的中华民族是⼀个严峻的挑战。某些海洋强国凭借海洋实⼒和在联合国的话语权,强取豪夺全⼈类的共同财产,就相当于从中国⼈的兜⾥挖⾛了五分之⼀。我们绝不可能坐视世界强国抢夺全⼈类的公共财产,但⼜能怎么办?因此,强化海洋权益意识,有效保护和利⽤海洋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2、战略资源成为维护海洋权益的根本
⾃然资源是⼈类⽣存与发展的命脉,随着⼈⼝不断增长、资源紧张的⽭盾⽇益突出。如果不建⽴新的能源体系,能源危机将席卷全球。陆地资源危机的逐步加剧,⼈类资源危机意识的加强,促使世界各国纷纷将⽬光投向了海洋。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及资源是全⼈类共同继承的财产,这块“区域”总⾯积约为2.517 亿平⽅公⾥,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及资源是全⼈类共同继承的财产,这块“区域”总⾯积约为2.517 亿平⽅公⾥,占海洋⾯积的69.7%。丰富的海洋战略资源让世界各国纷纷以维护海洋权益之名,⾏争夺海洋资源之实,美国、欧盟、英国、加拿⼤、俄罗斯、⽇本等相继出台了国家战略计划,都不约⽽同地瞄准了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俄罗斯试图控制整个北冰洋航道;德国宣称要造世界上最⼤的深海钻探船深⼊北极;加拿⼤、美国和丹麦同样都对北冰洋虎视眈眈;美国、巴西都将墨西哥湾的
⽯油开采放在⾸位,连地处偏远的挪威、⽇本、英国都纷纷加⼊到了墨西哥湾⽯油开采当中。⽬前,世界海洋强国纷纷强化海洋科技⽀撑,研制海洋⼯程装备,⽀持⼤洋科学考察,毫⽆疑问,⽬标都是蕴藏在海底的⽆穷资源。
中国是迄今世界第⼀⼈⼝⼤国,⼈均陆地资源捉襟见肘。概括地说,⽔资源、矿产资源、⽣物资源⼈均占有量不到世界的⼀半,但中国肩负着巨⼤的世界责任。中国⼈依靠⾃主创新,⽤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0%以上的⼈⼝;中国的计划⽣育整整少⽣了“⼀个美国”;中国的“脱贫”解决了⼏千万⼈的贫困问题。但中国未来的资源在哪⾥?海洋是必然的选择,特别是海洋战略资源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3、海域划界成为维护海洋权益的⽬标
海域划界涉及永久性的国家主权和海洋利益,各国历来⾼度重视,并对海域界限的确⽴⾼度敏感。⽬前,世界各国的海域划界纠纷众多,冲突不断。⽐较典型的有俄罗斯和挪威的北冰洋海域划界;朝鲜和韩国的黄海划界;⽇本和韩国的独岛之争;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对孟加拉湾的划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和阿根廷因马尔维纳斯岛在1982年爆发的那场战争。各国之所以对于海域划界如此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海洋权益的维护必须通过海域界限的确定来实现,尤其是对于岛屿的争夺,⼀旦取得岛屿的主权,国家领⼟就可向外延伸,海域界限则能延伸200海⾥的专属经济区。因此,通过海域划界来协调争端、确⽴主权、维护权益,是各国普遍采取的⼿段。
海域划界争端是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棘⼿的⽭盾和最严峻的挑战。中国与韩国、⽇本、东盟各国分别在黄海、东海、南海都存在海域划界争端,在我国管辖的300万平⽅公⾥海域中,争议区就达150万平⽅公⾥之多,尤其是中⽇间的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南海问题最为突出。中⽇关于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主要集中在钓鱼岛的归属上。相对于东海,我国南海区域安全形势则更加复杂,虽然我国多次就南海问题与东盟各国进⾏双边和多边协议,但⽬前形势仍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南沙岛的众多岛礁沙洲被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侵占,海洋油⽓资源、海洋⽣物资源被⼤规模掠取。近年来,越南每⽉都派出多艘船只赴南沙海域“执勤”;菲律宾定期派出舰机赴南沙和黄岩岛实
施“主权”巡逻;马来西亚则频繁实施专项巡逻⾏动,其⽬的都是加强对所占岛礁海域的管控。同时,东盟有关国家竭⼒拉拢美⽇和欧洲各国,以合作开发利⽤南海资源的名义,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达到利⽤美⽇欧强国对中国施压的⽬的。保护海洋
三、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保障
在当前强敌环伺、强盗逻辑肆虐的国际背景下,⾯对新的国际格局变化,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海洋战略性资源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促使我们必须进⼀步加强顶层设计,确⽴相应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维权战略。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件长期的、复杂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纪,如果把全世界看作⼀个“地球村”的话,
中华民族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许多传统强国视中国的崛起为威胁,不愿意看到发展中的中国⼀天⽐⼀天强⼤,会不断地为中国的发展设置各种障碍。我们⼀⽅⾯不容置疑地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另⼀⽅⾯尽量争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形势下,寻求和扩⼤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利⽤同⼀⽚海洋,打造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创造稳定的和平海洋环境。
1. 提升海洋意识。
提⾼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必须从娃娃抓起,牢固树⽴海洋国⼟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产业意识,形成全民族的“海洋⾃觉”。
⾸先是提升全体国民的蓝⾊国⼟意识,使之真正认识到我们伟⼤的祖国不仅有960万平⽅公⾥的陆地国⼟,还有300万平⽅公⾥的辽阔海疆;通过海洋专家向公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宣传钓鱼岛列岛、南海诸岛的名称、位置、历史沿⾰、⾃然资源环境和地理地貌特征,使⼴⼤国民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海疆富饶美丽,不容分割。其次是进⼀步向世界宣⽰主权。不论是历史事实,还是国际公法,对这些所谓的“争议”海域,我们都拥有⽆可辩驳的主权,我们完全有理由据理⼒争。并积极利⽤民间组织在维护海洋权益⽅⾯的灵活性,引导其配合政府的外交活动,发出共同⽽有⼒的声⾳。第三是以法律⽂件的形式明确表明我国传统海疆界线的具体地理信息,⽤明确的国界线替代现有的“南海九段线”。密切关注有关国家在争议海区的动向,对其明争暗占⾏为予以坚决反击。
2. 坚持史法并⽤
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我们既有“历史主权论”的优势,⼜符合“法律规定论”的现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国际公
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我们既有“历史主权论”的优势,⼜符合“法律规定论”的现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国际公认的法律为准绳,在兼顾和适度平衡各⽅利益的基础上,有可能达到求同存异、和平解决争端的⽬的。某些不义战争中的侵略国,因为某些国家的偏袒,强⾏占领别国祖先留下来的海岛,属于典型的强盗⾏径和窃贼伎俩,在法理和道义上都站不住脚。我们承诺爱好和平,永不称霸,但并不代表可以任⼈欺凌。
东西⽅⽂化的特质决定了各⾃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西⽅国家的进攻性与东⽅国家的防守性差别⾮常明显。⾯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复杂课题,我们必须学会统筹兼顾,需要学习西⽅⽂化“⽭利”的长处,充实我们“盾坚”的优点,做到攻守兼备、进退⾃如。
中国的兵学经书《孙⼦兵法》和《孙膑兵法》虽通篇表写战争,但实则暗喻⾮战,战争只是⼀种⼿段,⽽⾮⽬的。中国⼈向来崇尚和平,但从来不惧怕战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国不畏战,再强⼤的敌⼈也会束⼿⽆策。90年的历史证明,撼⼭易,撼中国⼈民解放军难!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东海和南海都是我国的“核⼼利益”,我们绝不会轻易让步,如果有⼈胆敢冲击我们的“底线”,我们
的军队绝不会答应。
3. 提⾼认知能⼒。
探索海洋、认识海洋是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前提;全⾯掌握敏感海域的基础数据和权威性调查资料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前,我国拥有堪称世界⼀流的海洋科学考察船队,拥有世界⼀流的深潜装备系列,通过进⼀步实现海洋观测仪器装备国产化,将⼤幅度提升海洋调查能⼒,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当好开路先锋。
⼀是强化海洋科学考察实⼒和观测勘察能⼒,积极开展⼤洋科考,加强对深海、极地、外⼤陆架等重点海域以及深海油⽓、海底可燃冰、热液硫化物矿床、⼤洋多⾦属矿产、深海⽣物基因资源的调查研究,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基础数据。⼆是深⼊开展敏感海域的详细科学调查研究,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模式,以权威性的科学调查成果和第⼀⼿资料,为解决划界争端提供国际海洋科技界认可的科学依据。三是积极关注周边国家的动向和进展,把握国际海洋科技动态,组织专业队伍研究相关国家的海洋战略和划界⽅案。并利⽤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交流,阐明我国蓝⾊国⼟的科学内涵,努⼒扩⼤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四是构建完善的海洋监测和应急体系,重点发展包括海洋国防保障技术、海洋国⼟监控的关键技术、应急反应处理技术、海洋实时资料提供技术,建⽴浮标、雷达、卫星、深海空间站、深潜装备相结合的海陆空⽴体海洋监测体系,提⾼对海区的实际监测能⼒。
五是在国际公共海底和⽆⼈⽆主的⼤洋岛礁适当建⽴中国的科学标志,证明中国⼈曾经在此调查作业,中国科学家对此早有研究,适当表明中国的权益所在。
4. 强化控制能⼒。
只有有效地控制海洋,才能真正确保海洋国⼟完整;才能保证航运商贸安全、科学考察安全、资源开发安全、产业发展安全;才能拥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中国作为⼀个主权国家。作为⼀个海洋⼤国,强化对海洋的控制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提升控制能⼒⾸先是发展海洋国防军⼯技术,包括⽔⾯、⽔下、海底信号探测监听技术;攻击性、防御性的⽔⾯和⽔下武器装备研制技术;⽔下和海底的海洋军⼯设施建造技术;⽔⾯、⽔下和海底的海洋国防航道环境探测技术;海上应急反应调控技术。
努⼒提升对海洋的控制能⼒,不仅是对我国的管辖海域能够实际性管控,对国际公共海底、对深海远洋也能体现⾜够的控制能⼒。美国、俄罗斯等海洋⼤国都是如此。中国海军不但能“看家护院”,保证我们的管辖海域的海洋主权,还要在国际公共海域维护国家利益,保证国民安全。同时,对抢夺国际海底战略性资源的过分⾏为,对愈演愈烈的新⼀轮“蓝⾊圈地”,占世界五分之⼀的中华民族应该有能⼒在⼀定程度上说“不”。
海洋军事⼒量是控制海洋的基本保障,实施军民融合战略,集成优势海洋科技⼒量,掌握核⼼技术,
突破关键技术,强化海洋军事国防实⼒,构建国际领先、攻守兼备的海洋国防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根据⽬前世界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必须通过海洋军⼯的⾃主科技创新,建⽴起⼀⽀⾼、精、尖、强的现代化海军。
5. 实施“屯渔戍边”
我国东海、南海的划界争端虽然错综复杂、由来已久,但说到底其根源皆因为第⼆次世界⼤战以来海洋油⽓资源的发现。⼆战之前,除极少数渔业资源纠纷外,基本上不涉及划界问题。如果当时稍加重视,在原本属于我们的海岛上“有⼈”的话,就不⾄于酿成如此复杂的局⾯。但“有⼈”需要很⾼的成本代价,需要解决怎么⽣活,需要安居乐业,需要⼦孙后代。派军队驻守,保家卫国本⽆可⾮议,但长此以往就难以为继。因此,⾯对国际形势和舆论特点,⾯对远离祖国⼤陆的特殊位置,⾯对适合海洋渔业发展的海情特点,根据今天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和国防实⼒,实施屯渔戍边计划,耕海牧洋,寓军于民,可能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明智之举。
南沙岛海域美丽富饶,渔业资源极其丰富。阳光、碧海、沙滩,环境诱⼈。⼴袤的⽔域⾮常适合渔捞、养殖,只是因距离太远,我国渔民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因为运输成本昂贵,海洋产业难以开展。由此可见,以海洋渔业为基础,打造新型的海岛城市和海上城市,集渔捞、养殖、加⼯、贸易、旅游于⼀体,在因地制宜的特殊政策指导下,加之海洋新能
新型的海岛城市和海上城市,集渔捞、养殖、加⼯、贸易、旅游于⼀体,在因地制宜的特殊政策指导下,加之海洋新能源和海⽔淡化技术的⽀撑,极有可能会迅速形成规模化的新兴海上城市,达到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屯渔戍边”的⽬的。
钓鱼岛周边的闽东渔场和台北渔场历来就是我国的传统渔场,中国渔民世世代代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从事渔业⽣产活动,但近年来受到⽇本长期封锁和不断对我渔民骚扰,⽆法实施正常的渔业活动,并且这种控制性的封锁愈演愈烈。⽇前,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对于重点边远岛礁及周边海域要开展深海、绿⾊、⾼效养殖,建⽴海洋渔业综合保障基地。近年来,⼗万吨级的深远海⼤型养殖⼯船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整船平台、养殖系统、物流加⼯系统、管理控制系统、⽣活服务系统等组成的平台体系,能容纳数百⼈的起居⽣活,能满⾜3000⽶⽔深的海上养殖,并具备12级台风下安全⽣产、移动躲避超强台风等优越功能,也具有供应补给和应急能⼒,这也标志着我国具备深海⼤型养殖平台建设能⼒。若⼲深海养殖平台集中在⼀起,就是⼀座漂浮的“海上城市”。
在钓鱼岛周边海域部署⼀批⼤型养殖⼯船,形成规模化深⽔养殖产业,既是对渔业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是改变近海密集化养殖的新型养殖产业升级;既可利⽤现阶段全球航运业和船舶制造业不景⽓,对废旧船舶改造进⾏⼆次利⽤,⼜可借助军民融合发展机遇,打造新型海洋装备产业和深海养殖业耦合发展模式。远海养殖⼯船提供的延伸供给保障,与海警巡视遥相呼应,就形成了⼀条特⾊的海洋资源保障线。根据当前形势,推出“屯渔戍边”计划,打造⼤型养殖平台集,构建屯渔戍边的“民间
舰队”,发挥其“于民谋利,于国谋权”民间桥头堡作⽤,既符合国际舆论导向,⼜是低碳环保的⽣态资源修复;既有助于解决近岸养殖空间拥挤的⽭盾,⼜发展了新兴产业。
总之,随着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随着国⼈海洋意识的强化,随着海洋科技⾃主创新能⼒的快速提升,随着我国海洋军事实⼒的增强,雄踞太平洋西岸的13亿炎黄⼦孙,有理由、有能⼒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信⼼、有志⽓为⼈类的蓝⾊⽂明做出新的更⼤贡献。
END
作者:李乃胜
原题:李乃胜:强化认知能⼒,提升控制能⼒,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