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1、 国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韩愈
字号
字【 退之 谥号【  】,世称【 韩文公 昌黎为其家族 郡望 】,撰文常自称昌黎 韩愈宋神宗时追封昌黎伯,世称【 韩昌黎 ,后卒于吏部侍郎任上,后世亦称【 吏部 
时代
河南 河阳代宗 大历三年(公元768)~穆宗 长庆四年(公元824), 年五十七
思想
发扬【 儒家 】正统学说,排  】思想
生平
1. 三岁而孤,依兄嫂而成长。早年刻苦为学,德宗时进士
2. 仕途屡遭贬谪,任监察御史时,因弹劾京兆尹李实,被贬阳山广东令。宪宗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上表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3. 穆宗时擢为吏部侍郎,后卒于任内
学术
造诣
1. 治学非【 三代 】之书不敢观,非【 圣人之志 】不敢存
2. 文学倡导古文,主张以、两语言朴实、形式自由散文为圭臬,取代六朝华而不实的骈文,蔚为古文运动
文学
风格
1. 散文:【 雄浑深厚,笔力遒劲 柳宗元并称【   
2. 诗歌:以文为诗,喜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别开奇崛险怪之风,与孟郊同是中 奇险派 的代表诗人
成就
1.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八代:东汉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2. 茅坤辑录唐宋八大家文钞,以韩愈为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脩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著作
昌黎先生集
2、 古文运动发展简史
1. 代表人物:陈子昂张说李华元结
2. 主张陈子昂奏疏不用骈俪,张说元结李华等不拘于骈文,实为古文运动先声
(倡内容而非偏重形式)
代表人物
韩愈
主张
文章
以散文对抗骈文
思想
。以儒学对抗
柳宗元
主张
师说韩愈文章
考订文字真伪,开启清代考据先河
思想
。博涉诸子,出入实习证明模板、之间
靡丽之风再起,唯美的骈文又盛
北宋
1. 代表人物:【 欧阳脩 】、【 曾巩 】、【 王安石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2. 过程欧阳脩初为骈文,及至得韩愈文集残本,遂倡为古文,力尊文,使古文中衰之势,得以复振;又拔取三曾巩王安石,使文风丕变,古文遂为文章之正宗
3. 结果:古文成为文章正宗、散文主流
 茅坤 】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确定八大家的称号
1. 代表人物:桐城派——开山祖方苞、中继者刘大櫆、集大成者姚鼐
2. 主张:方苞主张严标义法姚鼐主张义理词章考据并重
3. 姚鼐编订古文辞类纂为文章模板
3、 骈文、散文之比较
体别
 
 
别名
四六文李商隐自定其所作之骈文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于是四六之名乃确定
古文
发展
盛于六朝,定型于,衰于后,复兴于
1.  陈子昂 】等人,舍骈文而作散文,为古文运动先驱
2.  韩愈 】、【 柳宗元 】出,复倡古文
3.  欧阳脩 】力尊文,【 王安石 】、【 曾巩 】、【  】随之,古文因此大振,古文运动方成
4. 亦重视
1. 对偶工整,平仄和谐,用典繁多,词藻华丽
2. 骈文属“非韵文”,不要求押韵
朴实无华,涵蕴教化
2、 课文深究
1、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唐德宗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当时韩愈三十五岁,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自以来,社会上形成一种以士大夫之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士子不肯从师学习,也瞧不起从师学习的人。韩愈为纠正当时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于是写了师说一文以正视听。因此,表面上师说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为了抨击那些耻于从师的士大夫之族,进而藉机大力倡导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结构分析
3、 形音义比较
1、 形似字
 
注音
 
ˊ
、丰、阿【 谀 】奉承、茱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ˇ 
澄庆
 ㄆㄢˊ 
、龙虎踞(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ㄈㄢˊ
ㄉㄞˋ
、危危险、不安全)
ㄊㄞˊ
布衣之交什么意思才能低下庸劣)什么得新鲜”藓、拳道、
 ㄔ 
用鞭子抽打)
ˊ
笑大方、心旷神、含弄孙上了年纪的人当可含饴自甘,弄孙为乐,不问余事,以恬适自娱
ㄉㄢ
ㄖㄢˊ
ㄑㄧㄡˊ
ㄖㄢˇ
冉上升、荏ㄖㄣˇ 苒 (时间渐渐过去)
2、 一字多音
 
注音
 
ㄉㄨˊ
、朗
 ㄉㄡˋ 
授之书而习其句
3、 一字多义
字形
字词义
 
1.
子爵
之徒
爱其,择师而教之
有德之人
男子的美称
2.
聪明才智
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
高明
师不必于弟子
良善的
妻良母
3.
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大概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欲加之罪,无辞乎
4.
需要
置疑
平常的、普通的
愚笨的、拙劣的
岂、何必,表反问语气
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名词,老师
(1) 古之学者必有
(2)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惑而不从,其为惑也不解矣
(4) 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5)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而问焉
(6)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7) 爱其子,择而教之
(8) 彼童子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9) 士大夫之族,曰、曰弟子云者,则聚而笑之
(10) 圣人无常
(11)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2) 弟子不必不如友爱,不必贤于弟子
形容词,从师问学的
(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有专门技艺的人
(1) 巫、医、乐百工之人
(2) 孔子郯子苌弘老聃
5.
动词,学习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2)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之
(3)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动词,以……为师
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6.
所以
用来,表示【 用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何以、为何,表示【 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 修辞举隅
1、 错综(交买卖合同蹉语次)
 
又称为“错综其语”。这是改变、互换上下文的词语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2、 映衬
 
为了突出或强化主要事物,而用相反、相对的观念或事实,对列比较,使语气增强,以表达情景,或强调道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 回文
 
上下两个短语或句子,词语大多相同,词序排列恰好相反,造成回环往复的形式,凸显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语译︰只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实际学习,就会疑惑不安。)
4、 转品
 
在语言表达中,临时将某一个词原来的词性转换作另一词性来用。
例 句
名词
 动词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
2.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于其身也则耻焉,惑矣!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焉,或不焉
5.百工之人,不耻相
6.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7.君子不齿
5、 延伸学习
1、 相关成语
1. 小学大遗:学知识,却遗漏大学问
义近: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例句:不重视问题症结,却只在细微末处大作文章,无疑是小学大遗的行为。
2. 不耻相师:不以互相拜师学习为耻。
义近:不耻下问、移樽就教
反义:耻学于师
例句:他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虚怀若谷,不耻相师,让人更加尊敬他。
3.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拘束。
义近:不顾流俗、孤介不、特立独行
反义:随俗浮沉、随波逐流
例句:他的个性不拘于时,特立独行,几次公开发言都引起舆论一阵哗然。
2、 出自韩愈文章之成语
1. 秀外慧中:形容女子外貌秀丽,内心聪慧灵敏。
出处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