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论《平凡世界》中的民俗民风 
作者姓名 陈海燕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 兰州大学                 
准考证号: 220105200034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郭茂全    副教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4年5月5日
XX专业
论文标题(论《平凡世界》中的民俗民风)
论文标题(英文)
论文作者(陈 海 燕)
论文作者(chen hai yan)
内容摘要……………………………………………………(Ⅰ)
正文目录……………………………………………………(Ⅱ)
参考文献……………………………………………………(Ⅲ)
后  记(致谢)………………………………………………(Ⅳ)

Abstract: The story context and narrative object of Lu Yao's novel Ordinary World is based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Northern Shanxi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t is the belt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in China, is the convergence zone of the steppe, desert and Loess Plateau. It is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frequent interchange.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the novel shows the original flavor to form the Northern Shanxi unique culture of folk lif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nxi regional culture shows the region unique folk customs, clothes customs, language customs, diet customs, marriage and funeral customs , folk customs, to reflect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摘要: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以陕北黄土高原作为故事的自然背景和叙述对象。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带,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地带,也是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处,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作品呈现出的原滋原味的民间生活从而形成独具特的陕北文化。本文从陕北黄土高原地域文化这方面,通过作品中所体现的陕北这一地域独特的民居习俗、服饰习俗、语言特、饮食习俗、婚姻丧葬习俗等民俗民风,来体现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民俗民风  地域文化  陕北黄土高原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与日常生活水融,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它通过文化的风貌来展示自己的魅力。路遥的《平凡世界》对陕北的民俗民风做了大量的描写,通过对陕北民俗民风的描写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来反应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路遥的家乡陕北高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在各个时期,陕北作为边陲重地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陕北还是多民族文化的“杂交”地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这为路遥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乡土情结与民族情结是一个民族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展现,路遥对陕北文化有着独到的感悟,作品中有着浓厚的黄土高原气味和黄土文化彩。写出了陕北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和美好心灵,又写出了陕北独具特的自然景观和风貌,体现了陕北的民俗和文化。而民居、服饰、饮食 、婚姻丧葬、言语等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载负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对一个生在黄土地的路遥而言是值得书写的。
一、民居习俗
    居住作为人类的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住宅由于深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不管是从远古时代的穴居,还是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都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土质坚硬,洞穴不易倒塌,加上当地木材少,建房工费高,而修窑洞却不是难事,庄稼人不怕吃苦,加上亲友村邻的帮忙,花钱不多,还节省时间。窑洞和山融为一体,最大的特征是冬暖夏凉,而住在厚重的山的心脏里又是一种稳妥踏实的感觉,仿佛山的宽阔胸膛把外面的一切风雨都挡住了。冬季窑外滴水成冰,北风呼啸,窑内灶膛里烧些柴火就暖融融的。人们称赞它“冬暖夏凉,胜过盖大房,千年不换瓦,万年不换梁”。在七八十年代,陕北居民形式,仍然主要以窑洞为主,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左右。窑洞中的主体是土炕。陕北天气冷,夏季很短,土炕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陕北人的窑洞 厨房和卧室合二为一,烧饭的锅头连着大炕,做饭时,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烧热了土炕,既做了饭,又取了暖。原来,窑洞内临窗建有热炕。热炕是用土坯或石头板砌成的空心土炕,连着锅底,灶火的烟道通到灶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作品提到,每次润生到年轻寡妇郝红梅家里时,红梅便把润生让到她的热炕头上。在贫瘠的山区,自然条件很差,收入少,柴草也缺,生活都比较困难。因此他们便因地制宜地修了这种节柴取暖的锅台连式的居室。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人们将其称为炕围子。这种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和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平时,炕上不铺毡,上炕也不脱鞋,一家老小席炕而坐。在热炕上休息。客人来了,则要铺毡请客上炕。
在作品中窑洞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存在,代表了一定的财富和地位,没有窑洞住给孙家兄弟的心里留下了影阴 , 因而不管是办砖厂的孙少安还是后来当了煤矿工人的孙少平,始终不忘为自己父亲箍三口体面一点的窑洞。同样孙玉厚老汉最想做的也是给他家的大儿子箍一个窑洞, 这足以看出窑洞在陕北认得观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写道:“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 ,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他自己今生也许不会住这样的窑洞。他只是要给故乡一个证明;证明他孙少平绝不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他要独立完成这件事,而不准备让哥哥出钱——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的一个纪念碑!”由此可见窑洞在作品中体现着黄土高原人们朴实的愿望。根据家庭贫富程度,窑洞的修筑也涉及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材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陕北的窑洞有土窑、
石窑、砖窑三种。土窑是挖出来的,石窑是砸出来的,砖窑是箍出来的,也是陕北窑洞中的“富贵寿”。土窑是陕北窑洞原始的形态,冬暖夏凉和省料省钱的特点符合了贫苦陕北人的需求。作品中,孙玉厚一家就住在这样的土窑里,由于家庭困难,全家老少三辈人最初都挤在一孔土窑里。“全家一眼土窑,老两口和快八十岁的母亲住着,天还没有黑,窑里就黑乎乎的看不清了”后来,随着生活的发展,孙少安有了钱,自己修了窑洞,作品中写道:“在双水村最南关的那个土坪上,出现了一院特有气派的地方:一线三孔大窑洞,一的青砖砌口,并且还在窑檐上面戴了‘砖帽’。孙少安是双水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用砖接窑口的。在农村,砖瓦历来是一种富贵的象征;古时候盖庙宇才用那么一点,就是赫赫有名的已故老地主金亮他爸,旧社会箍窑接口用的也是石头,而只敢用砖砌了个院门洞——这已经够非凡了。可现在,孙少安却拿青砖给自己整修起灰蓬蓬一院地方,这怎能不叫双水村的人感慨?谁都知道,不久前,这孙家穷得还没棱没沿啊!”在作品中“窑洞”,“热炕头”等这些都无不体现了陕北人们传统的“民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