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代表作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 名词解释
1、 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 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 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 “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 《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 “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 “”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 “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 《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
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
7、 《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 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 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上都进行了变革,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10、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诗作内容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
11、《红高粱》:是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这部作品从民间的角度给读者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展现了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的民族精神。
13、《小鲍庄》:王安忆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在小鲍庄这个村镇中各人的生活状态,主要刻画了捞渣作为“仁义的象征”的形象在成长中不断地奉献自我以成全他人,最后在洪水中因救鲍五爷而去世。作品中表现出对仁义内核的探讨,并且透露出最高道德对个体生命本身的损害这一思想倾向。
14、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15、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等。
16、《烦恼人生》:池莉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轧钢厂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十分详尽地展现了当代普通工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不尽的烦恼。小说直面生活,对庸常的人生进行平实的叙写,但又不是对琐屑人生的妥协,而是表现出生活于底层的人民依旧怀揣着一种自我安慰和坚守信念的积极心态。在艺术上采用生活流的叙事结构,并运用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来展现生活的原生态面貌。这部作品开启了新写实小说的写作潮流。
17、《活着》: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作品表现出作者对死亡与社会、人性之间的思考,以大量出现的死亡来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展现出底层人民生命的坚韧力量。
18、《风景》:方方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描绘了在河南棚子里一户人家在时代不断的变迁的大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作品采用幽灵叙事的方法,用已经死去的老八的视角来还原整个家庭中每一个人人物的人生轨迹,实际上是改革后社会全景式的缩影,展现出不同类型的人在改变命运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这部作品也开拓出了一种写作的新空间,即处于社会底层的都市民间的生存世界,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
19、《白鹿原》: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20、《九月寓言》
21、第三代诗:80年代后期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写作倾向和审美思潮。在诗学上提倡非文化、非崇高、非意象,主张诗就是诗本身,是由语感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主要的文学社团有“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等,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等。
22、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
23、《随想录》
24、《文化苦旅》
25、《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
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加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舍情怀,土地的流失,清风镇上人们的勾心斗角,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二、 问答题
1、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特点
(1) 从话语系统上看,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其现实战斗精神表现为紧张地批判社会弊病、针砭现实、热忱地干预当代生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
(2) 叙事的观念化和情绪化。作家个人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愿望强烈,揭露知识分子对自身经历的迷恋。从维熙“大墙文学”。
(3) 情节的巧合大于逻辑。《在小河那边》
(4) 人情人性的深度刻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2、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区别(见上名词解释+叙事形式)
3、 改革文学的特点与阶段特征
(1)特点:
A、重复50年代国家政权利用文学创作来验证一项尚未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展开其结局的政策的做法,但也表现出作家们对政治生活的强烈参与精神。
B、并非按照文学自身的规律,而是依仗强大的时代共名产生,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或民众普遍情绪的代言人,提出尖锐的政治、伦理或者现实主题,引起轰动效应。
(2)阶段:
A  1979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标志,是发轫期,并创造一批“开拓者家族”。
此时大多揭露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改革家的改革事业,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
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同时也有对历史因袭和现实理想问题而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病予以揭露和批判,呼唤新的社会秩序。(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而高晓声则专注于对普通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变动与滞后进行观察。
B  1981张洁《沉重的翅膀》,进入第二阶段,包括路遥《人生》和李国文《花园街5号》。剖示了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投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C  1985年后,改革精神存在于普通劳动者的自觉要求和日常生活中,作品趋于生活化和多视角,内容多交织着各矛盾和斗争,富有悲剧性。
4、《芙蓉镇》思想艺术成就
(1)富有民族特和地方特的风俗民情,如赶圩、互赠吃食、精神会餐、忠字舞、黑鬼舞。
(2)塑造了复杂性与时代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如胡玉音这样思想和精神上都有着新旧交织的人物,秦书田这种佯狂中不乏正直、荒诞中又不乏同情的人物,李满庚在政治高压下
性格扭曲,李国香自私、虚伪、投机的政治掮客但也交代了可以令人同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