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性与审美境界
一、高中语文阅读现状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的目标,即“阅读与鉴
赏”“表达与交流”。在阅读与鉴赏的活动中,应不断地使学生充实其精神生活、完善其自我人格、提升其人生境界,并逐步加深学生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一句话,就是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是以人,尤其是个人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的,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思想自由是最根本的原则。因此我们在高中语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应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在直观、感性、情感的层次上,结合理性与审美的境界,达到“情感的丰富性与思想的深刻性”二者高度融合。
当下,高中生的阅读普遍有一种浮躁、玄幻、粗鄙的倾向,这对高中生的阅读和写作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着力于培养人文精神、提升高中生阅读的理性与审美境界。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追求理性与审美
首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解读文本。它包括:①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的主旨与感情。②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对高中生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例如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之后,学生阅读后的自由解读随笔是多元化的――
寂静并非是全无声响的。(学生A)
早熟的翠翠。(学生B)
一个精神的游子迷失在远方。(学生C)
大约春光也已经老透了吧!(学生D)
《边城》里只有两个意象:水和黄昏。(学生E)
无可救药的单纯的寂寞。(学生F)
大音希声。(学生G)
一部热闹的哑剧。(学生H)
多元的理解,其实也体现了文学作品自身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
这样的探索,与常态的语文阅读是有区别的,因为长期接受“标准答案”的学生,渐渐失去了求异思维的能力,创造潜能也被渐渐扼杀。其实,求异思维的外延很广,它要求学生在思考材料时,应具有发散性、多维性、想象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从“同”中求“异”,从“寻”中挖掘“新意”。有时,我宁愿看到学生对课文作出幼稚但却鲜活的原创性的解读,也不愿学生说出貌似深刻却是照搬来的套话。培养中学生求异思维的途径,除了教师要有意去引导启发学生作多元思考之外,让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幽默故事、名人轶事、漫画小品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熏陶习得的过程。
然而,独立阅读,绝不等于放任自由。为了防止学生离开具体文本进行所谓的分析,高中语文的阅读还应落实到语言层面本身,即从语感与语知结合的角度去理解句子,尤其是精彩、复杂语句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感性地接触作品,尤其是对语感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与认同感。譬如,在教学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一文时,针对作者说“单独旅行时,也不必带书”的阅读理解,教参上是这般解释:“可以从自然中寻得思想的根源,读到深奥的信息,明白生命的意义。”而实际上只要让学生通过舒缓有致、自得其乐的反复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旅行
既有外在的、肉体的、浅层次的;也有内在的、灵魂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游山为寻真,玩水以旷怀,饮酒乃赋诗。
其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由于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同,学生阅读的体会肯定也不同。尤其是当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产生背离时,其实学生会产生更强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鲁迅的《呐喊》教学过程时,学生对《猫和兔》这篇小说似乎更感兴趣,因为鲁迅在一些作品中,虽然写的是小动物,用的却是沉重的笔调,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关爱,这种关爱,不仅超越了自我生命的狭窄范围,甚至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类的范围,升华到自我生命与宇宙万物的契合,从中可以把握鲁迅作品的基本母题“爱――死――反抗”,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深沉的心灵世界,就值得学生深入探索和研读。诸如学生随笔中写到,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封城后一只始终不离开?尸袋里主人的狗,以及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中那
只可爱而忠诚的小狗……学生的这种深度延伸的阅读,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又譬如在教学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时,教师的深度备课是可以延伸到“后课堂”的:要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刘亮程的“寒风”,有必要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刘亮程的其他作品,如《对一朵花微笑》《永远欠一顿饭》《新疆时间》等等,以及推荐学生课后比较阅读高莽的《高贵的苦难》、刘小枫的《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使其通过对另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生命在荒谬年代里种种悲剧的了解,加深对《寒风吹彻》的深度认识,让学生更深地思考: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困顿,我们90后的学生该如何生活?
可是,在让学生了解战争对这些“小人物”的外在损伤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战争对他们的内在伤害是什么?战争不能摧毁“小人物”的又是什么?
在这种“整合式阅读”的铺垫之后,可以将平面文本阅读拓展到更加立体多元的视听领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几部关于战争的电影:《生于七月四日》《拯救大兵瑞恩》《集结号》《上尉的曼陀铃》《魂断蓝桥》《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但在观摩电影的途径上,可以灵活处理:可截取影片的片段,亦可让学生在家中自由观看,关键是起到一个拓展文化视野的作用,并且使其在宏大的历史题材的视听阅读中,获得一种灵魂的救赎。
再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提升高中学生的母语素养。要在对中华文化经典和精品的解读中,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同情的理解”,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针对现代社会中浮躁的写作现状,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习借鉴优雅、优美、质朴、幽默的母语作品。例如老舍先生的《想北平》、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不妨让学生通过饱含深情的吟哦,去体会文本中现代汉语本身的美;也可推荐学生多读一些孔孟选读、老庄选读,以及一些美学论著选读、文化名著选读、语言论著选读等等。
尽可能让学生从畏惧经典的心理中走出,开始接近辜鸿铭、张中行、季羡林、陈寅恪、傅斯年、钱钟
书、陈之藩、朱光潜、宗白华、董桥、杨绛这样一些大师级的作家作品。让学生通过这种深度阅读的尝试,更深地体悟母语精神。
三、提升高中生阅读的理性和审美境界
说句实话,现在的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浮躁文风,对于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都很匮乏的当代高中生而言,其想象力处于无根浮游的困境。他们的习作大多伪饰而滥情,缺乏细腻、温柔、清新、纯朴的质地;他们的情感过于淡漠,缺乏对自己日常熟稔的事物的拿捏和文字的冶炼,更缺乏平和达观的悲悯情怀。因此应让学生潜下心来入情入境地读一读归有光、张岱、沈从文、巴金、周作人……关于童话和内心,还有一类作家是不引经据典的,他们的作品出自纯净的本性,比如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一定要建议学生看的,那是一种纯净的忧伤和欢喜,学生读过之后,心灵会在宁静中梦想和寻觅。
当然,也可尝试引领学生结合阅读积累,为其专业发展做准备。
高中生不仅在兴趣爱好上各有偏好,而且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思维的逐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显示出不同的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就
语文学习领域而言,有实用、审美、研究这三个方向。教师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交流与作文面批等过程
中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多拓宽研习,为今后在大学里进一步发展(包括高考提前招生时的面试)打下基础。
例如一些有志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不妨让他们对“股票
热”“外企热”“托福考试热”“学车热”这些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演讲、辩论活动,让其各抒己见,表达其远见卓识。
例如一些有意于艺术院校播音、编导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积累一些朗诵、表演和影评的经验,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将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
总之,开创性地采用一些新颖而灵活的阅读呈现方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单纯接受式的、封闭的阅读,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多元的阅读;而不脱离文本的语言探究和充满人文情怀的拓展延伸,会让高中生尝到阅读的甜头。
寒风吹彻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