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恶效忠哪个世家]风波恶
一:[风波恶]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辛弃疾的送别词《鹧鸪天·送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
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赏析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赏析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
,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
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
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
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二:[风波恶]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鹧鸪天送人是辛弃疾的词,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欢迎各位阅读。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①唱彻《阳关》: 唱完送别的歌曲。彻, 完。②功名句: 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 还是多吃饭吧。③无穷: 无尽,无边。④般: 种。⑤只应句: 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 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 只以为,此指岂只。⑥未是: 还不是。⑦别有: 更有。
二:[风波恶]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鹧鸪天送人是辛弃疾的词,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欢迎各位阅读。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答案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①唱彻《阳关》: 唱完送别的歌曲。彻, 完。②功名句: 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 还是多吃饭吧。③无穷: 无尽,无边。④般: 种。⑤只应句: 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 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 只以为,此指岂只。⑥未是: 还不是。⑦别有: 更有。
送别时,唱完了《阳关三叠》曲,眼泪还未拭干,就相劝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翘首遥望,天边的流水在远送无穷的树,雨中阴云埋掉了一半青山。
鹧鸪天送人 今古值得遗憾的事上千种,岂只离别一事才是令人悲伤的?江上的大风大浪还不是险恶的,更有那在人生道路上才会愈加艰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豪放雄浑,悲壮激烈,与苏轼并称“苏辛”。
1.辛弃疾主张为恢复中原而建立功名,但此词第二句却说“功名馀事且加餐”,这是为什么?
2.第三四两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除了写送别时遥望去路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下片第一至第三句用反问否定送别时的离恨?
4.末句“别有人间行路难”感叹______。李白在《行路难》中有意思差不多的句子:____。
1.作者报国无门,被迫隐退,故有此愤激之语。
2.作者用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这一景暗喻当时正人君子被小人压制这种社会现象。
鹧鸪天送人 今古值得遗憾的事上千种,岂只离别一事才是令人悲伤的?江上的大风大浪还不是险恶的,更有那在人生道路上才会愈加艰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豪放雄浑,悲壮激烈,与苏轼并称“苏辛”。
1.辛弃疾主张为恢复中原而建立功名,但此词第二句却说“功名馀事且加餐”,这是为什么?
2.第三四两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除了写送别时遥望去路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下片第一至第三句用反问否定送别时的离恨?
4.末句“别有人间行路难”感叹______。李白在《行路难》中有意思差不多的句子:____。
1.作者报国无门,被迫隐退,故有此愤激之语。
2.作者用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这一景暗喻当时正人君子被小人压制这种社会现象。
3.从下片第四句“江头未是风波恶”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友人这一去,可能遭遇到比离恨更险恶的“风波”,那就是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勾心斗角。
4.世路艰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三:[风波恶]李白《横江词六首》全诗赏析
横江词六首⑴
人道横江好⑵,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⑶,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⑷。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⑸。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4.世路艰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三:[风波恶]李白《横江词六首》全诗赏析
横江词六首⑴
人道横江好⑵,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⑶,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⑷。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⑸。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注释:
⑴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
⑵道:一作“言”。
⑶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⑸峭帆:很高的船帆。
⑹浙江:此指钱塘江。
⑺来:一作“东”。
⑻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⑼月:一作“日”。
⑽蹙:驱迫。回:倒流。
⑾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注释:
⑴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
⑵道:一作“言”。
⑶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⑸峭帆:很高的船帆。
⑹浙江:此指钱塘江。
⑺来:一作“东”。
⑻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⑼月:一作“日”。
⑽蹙:驱迫。回:倒流。
⑾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名句: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与南岸的采古矶隔江对峙,形势很险要。
《横江词》组诗共六首,描写横江浦波浪的险恶和行人被阻的心情。这两句是说,想从横江馆这里渡过江去,但风大浪恶,船行不易;这险恶的江水,牵动旅人的愁思,这愁思像滔滔万里长江一样悠长。诗句极状风波险恶,一水难渡,令人愁思。遣词状景,别具一格。
赏析: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伟,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与南岸的采古矶隔江对峙,形势很险要。
《横江词》组诗共六首,描写横江浦波浪的险恶和行人被阻的心情。这两句是说,想从横江馆这里渡过江去,但风大浪恶,船行不易;这险恶的江水,牵动旅人的愁思,这愁思像滔滔万里长江一样悠长。诗句极状风波险恶,一水难渡,令人愁思。遣词状景,别具一格。
赏析: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伟,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
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
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
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