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完德卓玛(1992— ),女,土族,青海同仁人。主要研究方向:口述史与口述自传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媒体技术,学术研究从传统单一的研究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历史学科也从传统的文献资料研究转向与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近年来,口述史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并成为当代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学科分支。
一、口述史与口述自传的概念
对于口述史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许多学者都下了定义,
阿兰•内文斯的定义是:“口述史是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来实现口述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是有声音,可倾听,可观赏的历史。”斯塔尔对口述史的定义为:“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的、以录音机为工具的访谈,记录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获得的原始资料(primary source material)。”我国学者杨立文认为,“口述历史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他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目前对口述史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从各个学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口述史是采访者用现代的科技产品,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进行采访,再与口述资料与历史文献经过考证后整理成有价
值的资料。《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就是一部由邢肃芝先生口述,由张健飞与杨念执笔完成的口述史著作。
口述自传是随着口述历史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近几年来陆续出版了此类书籍,“口述自传”这个名词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八十时代由美籍学者唐德刚在大陆出版的《胡适口述自传》中提出来的。口述自传,顾名思义就是以口述的形式讲述本人的生平事迹,并以录音、笔录的方式由他人代笔完成。如由美国藏学家梅尔文·戈尔斯坦与威廉木·司本石切以笔录、录音的方式执笔,扎西次仁口述撰写成的《西藏是我家》就是一部口述自传作品。
二、口述历史与口述自传几点不同之处
(一)撰著目的及内容
口述史是让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还原历史真相及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由采访者主动发起并负责,这就决定了口述对象的限定性。口述史是通过采访者对经历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具有传奇彩的特定对象经过观察后再决定是否进行采访,如在《雪域求法记》前言中提到:“在近代史上,邢肃芝老人虽不是一位著名的大人物,但他始终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是一位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人物。”口述史的口述对象并不是随意决定的,是选择一些掌握有价值信息的人物,而口述自传一般都是
口述者出于各种个人理由,而由他人代笔撰写而完成,在口述自
传作品《为西藏的现代化而奋斗》的前言中扎西次仁先生说此书是为了让外国人了解当时不是僧人、贵族的普通西藏老百姓的生活而写,并在口述本人生平事迹时也会穿插许多历史事件,对此扎西次仁先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从内容上来讲,口述历史具有侧重点,而口述自传具有完整性。从《雪域求法记》与《西藏是我家》的内容来看,前者虽然在第一章中讲了邢肃芝先生童年的生活,并在后面的章节中穿插着一些本人的生活琐事,但从整体上来看主要集中讲了在拉萨八年的重大事迹。而后者是完整的讲述了扎西次仁先生一生的事迹,不管重要与否全部记入书中。
(二)口述者与笔述者的地位
口述史与口述自传都是由口述者与笔述者共同完成的,只是两种文本中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口述史中,笔述者具有主导性的地位,口述者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根据《雪域求法记》前言的说明中可得知笔者对邢肃芝先生进行了多次采访并将其整理成录音带,再将录音整理成文字,整理过程中对一些需要补充的问题上再二次采访并与历史资料进行考证,使口述史更具价值。口述史与一般的口述资料、回忆录、调查记等不同,需要在访谈而获得的口述资料的基础上与文献资料考证后才能称作口述史,因此,访问者需要引导受访者并掌控谈话方向,从而得出有价值的口述资料,得到口述资料后需要访
谈者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对一些难点及疑点部分进行注释、分析等。
口述自传中口述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笔述者只是把口述者的口述内容记录后在顺序上整理外,并无对内容修改或随意增减的权利。虽然在笔录或录音过程中会对一些有疑问的点进行提问,但总体而言并无对内容大体改动的权利。在撰写《西藏是我家》过程中两位教授只参与了章节的划分,对内容没有进行改动完全按照扎西次仁先生的口述内容为基准。
(三)价值
口述史作为历史学科的分支为历史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
新的研究方法,并拓宽了历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对历史学领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飞跃性发展。口述者的口述资料经过笔述者的加工及整理后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口述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史学方面,在还原历史及补充正史不足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雪域求法记》中记述了邢肃芝先生求法过程及创立国立拉萨小学的过程,还讲述了西藏的政治、宗教、民俗、教育等,是一部研究西藏近代史可贵的资料。此(下转第199页)
摘 要:口述史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历史学科分支,拓宽了历史学研究的广度。随着口述史的兴起,传记文学中出现了一个崭新门类——口述自传。这两种文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是不能替换的概念。
本文以口述史与口述自传的作品为例论述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关键词:概念;口述者;笔述者;区别
浅析口述史与口述自传的区别
——以《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与《西藏是我家》为例
完德卓玛
(中共黄南州委党校,青海 黄南藏族自治州 811300)
汇构成了“经济发展是一段旅程”的概念隐喻:源域是“旅程”,目标域是“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跟完成一段旅程是相似的,各成员国之间都是“驴友”,沿着既定的共同目标前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肯定不是一马平川,相当于在旅程中,通向阳光大道的路定有些曲折。因此旅程中的前路人非常重要,成员之间也要团结互信;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当于在旅程中一直向着目标前行,使经济倒退相当于使旅程回到起点。“航程,航向、潮流”也激活了“经济、科技发展的航程”的隐喻架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浪潮”,顺民心、利国利民且不可阻挡。
(三)隐喻深层架构分析
词语可以激活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再激活深层架构。表层架构与深层架构相依相存。离开深层架构,表层信息所架构的事物将不复存在。“一带一路”倡议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公共平台和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该倡议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共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思路、方案,习主席在这些重大国际会议场合下的演讲都体现了这一道德价值观,都明确地反映了国家政府的胸怀天下、一心为公的博大胸围和格局,也充分体现了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态度。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性的大趋势,是各国逐步趋近的一种状态。习主席的这5篇演讲文本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合作、共建、构建、共同体”,因此也构建了“旅程/航程隐喻、”“建筑隐喻”“人类隐喻”等概念隐喻,激活了“合作、家庭、人类”架构,而这些表层架构的背后折射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不平衡、螺旋式上升的,暂时的倒退与停滞都有可能。习主席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具体细化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如: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封闭的空间只会四处碰壁,开放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有责任在关键时刻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把准航向,为市场增强信心,给人民带来希望;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环境友好的新时代丝绸之路。这些隐喻表达均有力反映了深层领导人道德观念。
三、结语
本文根据架构隐喻理论,探讨了5篇习主席演讲文本中的隐喻及其表层、深层架构。再次证明架构隐喻对于政治语篇具体强大的解释力;领导者在演讲中使用符合自身道德价值观的架构隐喻,可以提升演讲接受度,实现其政治目的。
参考文献:
[1]Lakoff,G.The political Mind:Why You Can’t Understand 21st Century Politics With an 18th Century Brain[M].New York:Penguin,2008.
[2]汪少华,梁婧玉.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上接第197页)外,口述史使以往一元化的研究方向转向多元化的研究方向,以往偏于注重研究统治阶层、英雄人物及政治方面而对普通百姓的生活、经济、社会、妇女等方面很少有记录,通过口述历史的出现使历史成为了普通人的历史,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历史研究更加丰富及完整。《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此书从一个汉僧口述中得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藏社会的基本情况,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解读当时上层贵族及社会生活的情况。
两种文本的几
点区别
口述史口述自传
撰著目的还原历史真相及弥补历史
文献的不足
个人理由
撰著内容具有侧重点具有完整性口述者的选择限定性随意性
口述者与笔述者的地位笔述者占主导性地位,口
述者为辅助者
口述者占主导地位,笔述
者为辅助者
我有一个家
价值史学价值史学与文学的双重价值口述自传是随着口述史的发展而出现的,因为其本身属于传记文学范畴,所以它具有史学及文学的双重价值。其史学价值并没有像口述史那样还原历史的功能,因为口述者只是一个见证者并没有与文献资料相考证,但其口述者同样是经历过历史事件的普通人,这一点与口述史的功能相同,对发现沉默人的声音,使历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藏社会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此外,口述自传作为传记文学的分支,虽没有一般传记文学的华丽辞藻来修饰,但其语言表达朴素、直率、口语化等特点使读者亲临其境。又因作者表述的是自己的亲历、亲闻、亲见,在表述时包括了许多细节的描写。
三、结语
口述史与口述自传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本,口述史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口述自传是隶属于传记文学范畴。由于传记文学是处在文学与历史的边缘体,在口述自传中也会出现一些历史现象的描述,这就使得口述史与口述自传的关系紧密相连,又因为这两者都是口述作品,而且都是通过执笔者以笔录、采用现代科技产品如录音笔等方式撰写,因此对这两种文本的鉴别工作就加大了难度。从上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与《西藏是我家》著作中可知,口述自传中作者在讲述自己人生事迹时会穿插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西藏是我家》中扎西次仁先生由于处在西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时代,他的一生中经历过西藏解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口述史的著作中也会出现口述者的生平事迹,《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中在讲述二十世纪上半叶邢肃芝先生经历时穿插了许多
邢肃芝先生本人的生活事迹,但由于著书的目的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口述对象的选定、口述者与笔述者的地位、价值等因素决定了这两部作品隶属于不同的文本。
参考文献:
[1]扎西次仁口述,杨和晋译.西藏是我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7):132.
[2]邢肃芝口述,张健飞,杨念笔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