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
  小雨沙沙
  (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情绪。
  2.能用自然、有节奏的动作参与歌曲的表现,并尝试着在演唱中用连音和顿音、强与弱的对比,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3.能用固定音高模拟雨声参与歌曲的伴唱,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并能用歌表演、沙锤等方式参与歌曲表现。
  教学重点
  引导用固定音乐模拟雨声参与歌曲的伴唱,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并能用歌表演、沙锤等方式参与歌曲表现。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歌曲演唱中尝试着用连音和顿音,强与弱的对比,来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分析
  《小雨沙沙》是湘艺修订版教材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一首二声部歌曲。歌曲是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的儿童歌曲。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富有稚气,充满童趣,同时又向孩子们渗透了种子生长需要雨露滋润的科学知识。歌曲填充式的二声部,以简单的节奏性,模仿小雨”沙沙“的声音,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种子与小雨对话的情景,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
  教学设想
  本课的设想是以二声部的节奏型入手,通过连和顿,强和弱的对比,再加上音高作为发声练习来唱,这样不仅创设了情境,也为后面的歌曲处理和二声部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唱环节,先用随乐律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歌曲,动作的设计也强调突出连音和顿音的感觉。二声部的学习,有了前面的基础,再由浅入深,逐步进入,学生就能够轻松掌握。课的最
后,我通过情境创设,用歌曲二声部的那句旋律作为引子和尾声,使歌曲更加丰满。
  教学过程
  一、节奏导入,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面探出了头,小树也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儿,地里的种子也在雨水的滋润下想钻出来了。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看看种子是怎么从土里面钻出来的呢?那种子它得喝足了雨水才能钻出来哦,现在你能模拟一下小雨的声音吗?“
  1.节奏练习:
  学生自由模拟雨声,教师给基本节拍。”模拟不一样的小雨的声音?“
  沙    —|沙  —|沙沙沙|沙沙沙||
  (教师逐步标记上连线和雨点的图谱,以及用来区别强弱的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变化)
  2.发声练习:
  师:”小雨不仅会说话,而且还会唱歌,你听……“(教师范唱发声练习)
  学生跟琴进行发声练习。
  3.”种子破土“的视频:
  师:”孩子们,在你们雨声的呼唤下,种子终于要破土而出了,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你们看到种子发芽的过程了吗?先是发芽,然后是出土,最后长大了。(边讲边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表演)
  4.教师范唱:
  师:”种子喝足了雨水后,特别高兴,想唱一首歌曲给大家听。请你听听种子唱了些什么呢?“
  5.随乐律动:
  师:”你听到种子唱了些什么吗?种子唱得这么高兴,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呢?那我们就来模仿小雨的动作为种子伴舞吧!你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现雨丝和雨点呢?“(动作设计强调连
和顿的感觉)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用到了二声部的那句旋律,先从节奏入手,有节奏地读,连和顿,强和弱地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节奏特点,同时为后面歌曲处理做铺垫。熟悉旋律后,加入音高,既是发声练习,又熟悉了二声部的旋律,为后面的歌曲学习降低了难度。种子破土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生长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歌词学习做了铺垫。随乐律动环节,整体感知旋律,动作设计强调连和顿的感觉,为歌曲的处理打了基础。
  二、小雨的歌声
  师:”小雨用舞蹈给种子伴舞,那能不能试着用小雨的歌声来给种子伴唱呢?你们看看小雨是在什么地方给种子伴唱的?还记得小雨的歌声是怎么唱的吗?(出课件中小雨的歌声在哪里?)
  1.复习小雨的歌声。
  2.全班同学跟着伴奏一起唱小雨的歌声。
  3.老师唱种子的歌声,学生唱小雨的歌声。
  三、种子的歌声
  1.师:“老师一个人唱种子的歌声好累啊!你们能帮帮我吗?种子唱的这首歌曲你觉得好不好听?你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小雨沙沙》吧!”
  2.第不够完善的内容作出相应的修正、调整、补充和完善。
  解读三:修订后的音乐课标哪些方面没变?又变了什么?
  从宏观上看,修订后的音乐课标没变的主要有3条:
  1、以“育人为本”、“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没变。这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已被10年实验证明是争取的课改方向,从实验稿到2011年版修订稿不仅一以贯之,并随时代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具体如:
  在修订稿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标准的制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强调“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修订稿的字里行间,“教育观念”已不是空泛的口号,具体体现为关注学生成长、进步,关注学生良好品性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细心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平等互动交流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重视能力培养;倡导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评价甄别信息的能力;坚持“三维融合”的课程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按音乐课程特有活动方式设置的4个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和以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音乐认知特点为依据划分的3个学段(1~2年级、3~6年级、7~9年级)没变,保证了音乐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活动的系统性与稳定性。
  3、课程标准4个部分(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的整体结构框架没有变,此结构方式各部分内容的阅读和查10年来已为广大教师所习惯,保持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
学指导文件的连续性。
  虽然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整体结构框架没变,但文本内容却大幅度更新了,最重要的变化内容有15处:
  1、进一步突出音乐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在音乐这门技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贯穿“德育为先”、“以美育人”的教育主题,将“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作为课程“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坚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置于三维课程目标的第一位,凸显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
  2、在新的认识高度上科学界定音乐“课程性质”,突出了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
  (1)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
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2)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3)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实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的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新调整并充实、完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重点阐明课程核心理念——“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