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南京的诗歌
歌颂南京的诗文如下: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江宁,应天等,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关于南京的诗词很多,这里列一些名家的名篇名句,以共享。
2、“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出自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谢朓的《入朝曲》。南京早在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六朝为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公元490年,27岁的谢脁写下了《鼓吹曲》十首,《入朝曲》是其中的一篇。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诗以七绝见长,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所以时谓王江宁。这首有名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任江宁县丞时所写。
4、“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所作的怀古诗,以所见所感和历史的变迁来抒情,表
达深沉的历史感喟。
李白一生中曾多次到金陵游历或暂住,除了《登金陵凤凰台》,还写了《长干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别》等诗作。“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李白《长干行》其一)。
扩展:
南京古称金陵,也叫石头城。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一座极具历史感的城市。
正因为南京有纵深的历史感,古代咏南京的著名诗篇,大多是“怀古诗”。
这其中,刘禹锡的怀古诗《金陵五题》,是其中的代表。
从以下所选十首咏南京的著名诗词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1)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简评:祥瑞的凤凰台,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喧嚣,已成云烟。只有滚滚的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李白一出手,就是不简单。南京城的沧桑感和纵深感,尽在笔下。
(2)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简评:商女的那曲《后庭花》,与秦淮河不息的流水一起,在杜牧的诗句里,穿越时空,流淌千年。
(3)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简评:三国归晋,是历史的必然。四海为家,江山一统,也是刘禹锡的心愿。
(4)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简评:柳花飘香,景美。尽觞痛饮,酒美。吴姬唤客,人美。要告别这“景美酒美人更美”的金陵,自是别意深深,难分难舍。
(5)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简评:改革家兼诗人的王安石,对历史盛衰的吟咏,立意高远,发人深思。
(6)金陵五题·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简评:城外涛声依旧,城内繁华不再。一个旧时的月亮,夜深时分,还过女墙来。刘禹锡咏《金陵五题》,首首皆是精品。
(7)金陵五题·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评:这首诗只选择了一座老桥,一条老街和一只燕子,却写出了无比浑厚的历史沧桑感。
(8)金陵驿二首其一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简评:这是文天祥被俘后,押解路上途径南京,触景生情,抚今思昨,留下的无限苍凉沉郁的诗篇。
(9)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简评:丹青妙手,画景易,画“伤心”难。“画不成”三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内容。
(10)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杜牧江南春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简评: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登临诗”。在宏大的景致描写和深沉的历史思考之后,发出“不用长江限南北”铿锵之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