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上 重朗读品悟    精神上 重文化传承
——听名师王崧舟《墨梅》有感
 
这两节课,我也听过好多次了,但真的是好课不厌百回听。即使是这周再次去听,仍然很快就被课堂带入了,他们的课总是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特别是王崧舟老师的课,那种宁静、优雅、温婉的感觉真的让人特别着迷。我和张楠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教的不是诗,他教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就是——读。刚才张晨、郝建荣老师也都提到了。
    诗意便是多情于读。这两节课都是“读”贯穿始终。他们的教学对孩子学习古诗文起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墨梅》,他从来没说过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背古诗这样的话,一直是在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融入,学生真真正正的站在王冕的角度,明白他淡泊名利的心,知道他为什么会写出《墨梅》这首诗,感受到墨梅的清气。
张楠老师在刚才的交流中,她的心中仍有“语文要素”的意识。她在交流《山居秋暝》这节课时,能去翻一翻、看一看这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想这个老师不简单。他能够一边学,一边用,一边思考、一边实践。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需要向她学习的地方。每一次的听课,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收回来还不够,我们还要用出来,将所有的收获与自己实际的教学不断地去碰撞、去揉合,去融会贯通。
刚才她还提到了一个词“语文味”。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那语文味就王崧舟老师讲的这节《墨梅》来说,我也看到了三个词:诗性、意象和文化。
1、学习古诗词还是要王冕墨梅以诗性为重,要抛离我们平时理性的、功力的,支离破碎的课堂教学,否则我们还就会以一种隔岸观火的姿态无情地将首诗所有的意境都破坏掉;而以诗性为重自然是水融的授课,将古诗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完全散发出来。
2、学习古诗词应该还是以意象为重,抛离我们以意思为重的古诗文教学。以意思为重就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如今使用的白话文与古诗文使用的语言之间的距离,这就导致势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对应;而以意象为重呢?则完全省去了这一麻烦,因
为诗歌使用的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还原。去还原古诗文本身的画面、情节与事件,而不是重新换一种语言符号去费功夫解释它,那结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得诗意全无。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他显然以意象为重,为了去构造、还原“清气”,王老师采用与“香气”对比、讲述王冕的生平事例、出示其它王冕写梅的诗句等方法,巧妙的将“清气”这个词的感觉与意思植入进同学们的心中。张楠老师提到的“以诗解诗”也在这儿体现的淋漓尽致。
      3、 学习古诗词应该以文化为重若是以知识为重,显然是用相对客观、冷静的方式进行讲述;若是以审美为重呢?那势必要考虑人的审美、态度,以文化去改变学生的内在心性与外在的气质和行为,我想,这才是学习古诗文的学习目标与最高境界。比如五个“史书记载”,这也王崧舟老师严谨治学的见证。王冕的淡泊名利亦在王老师的五个“拒绝”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相信孩子们当时已然领悟王冕一生清高的品质,“不要人夸颜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语文方式的立德树人,是以中国古典诗词的方式立德树人。
让孩子在语境中变得高雅、自在、超脱,让这些诗句成为中国的基因,让孩子们拥有人生向导,在面对富贵、权势时能够有明亮的顿悟,去拥抱诗意、审美、文化的生活,这才是
我们古诗教学的文化守望。但要达到这种境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去学习,虽然我们达不到名师这种境界,但我们也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向名师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