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样的话,听起来颇有些气魄,也给人以“明主”的感觉。但“疑”或者“不疑”,本身也只是出自自我的考量,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而不能量化的东西,那就一定不是管理。
疑或者不疑,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疑只是感觉,并不是评估,它所反映的正是这些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大多是不科学的,也缺乏科学测评标准,坐在这些职位上的人的工作业绩或任职能力,也往往缺乏客观与严谨的评估。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古训在现代中遭到质疑,在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在两权分离中用人不疑是相对的,疑则是绝对的。不过,一个疑字毕竟不能解决用人的诸多问题,重要的是善疑。只有善于疑人,才能更好的用人,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执行,管理者必须具备善疑的本领。
用人要善疑是与多疑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对疑的一种抑制。作为对被用者的主动督察,善疑是出于善意,这应当是善疑的出发点。用人与被用者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不能出尔反尔,让被用者无所适从。善疑的善意则不同,它可以是对被用者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不超越原有信托关系的情况下,使信托关系更为完善,更能发挥被用者的潜能。其
中也可以包括弥补原有信托关系的不足,为被用者提供更好的保护。它可以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到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给被用者提个醒,以便未雨绸缪。它必须是出于公心,不以小人之心度之。对被用者有不同的反映是正常的,作为独立思考的善疑,要在个人恩怨纠葛面前不为人言所动,以防止被人不正当的利用。它必须坚持正义,站在弱者的立场加以权衡。被用者被委以重任,掌控着一定的优势,与此相对的一面则是弱者。用人者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考虑弱者的不同意见,统筹兼顾。
善疑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注意纠正一种倾向掩盖下的另一种倾向。善疑不是胡乱猜疑,终日停留在疑惑的状态,而是要善于到问题的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魏国国君怀疑宗亲而不用,重用权臣而不疑,结果被权臣篡位;继之而起的晋王朝则相反,怀疑外姓大臣,对宗亲过于信任,让他们设立军队,又因八王之乱而亡国。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善疑应当注意的问题,要善于发现有效控制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楚汉之争时,刘邦对韩信的忠贞是有一定疑心的,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重用韩信,打了一系列胜仗;唐朝的魏征原是唐太宗政敌一边的人,但太宗却大胆启用。人所公认贞观之治不能没有李世民,也不能没有魏征;美国的基辛格起初也是尼克松的对立面,但尼克松
就任总统后,捐弃前嫌任用基辛格为高级助手,取得了一系列外交上的成就;
一般说来,善疑应当对事不对人,疑人要有事实根据,但是也不能被表面的“事实”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制度建设与管理者的善疑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用人的过程中尊重人和帮助人,扬长而避短。
疑人不用的误区就在于其专制、偏狭。专制表现为:只要我怀疑你,就可以不用你,丝毫没有一点民主选举、罢免的气息。偏狭表现为:以己之腹,度别人之胸,丝毫没有一点江山社稷为重的大局意识。对于经由民主程序选举出来的人,或许你可能有疑虑,不放心,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建立完备的权力制约机制,使其在法治的轨道上行使权力。
用人之道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也带动社会思想、文化的相应变化,教育管理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此,一个人以前品行端正,克己奉公,并不能说明他今天和明天也将一如既往地立身处世。近年来,许多经济案件的主角中,就有不少是由久经考验而才德皆优的能人堕落而成的。
所谓专家,其实就是指有所专长,能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决策者对候选人的
才德结构一定要进行深入的了解,明确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并根据用其所长的原则合理使用每一个人。
如果老板从不对员工有疑,就会让坏人有机可乘,让公司失去控制。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过:权力会滋生腐败,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而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本着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目的,观察他,大胆选拔和使用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古语人们讲了上千年,听起来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细细查究,便不难发现其中有误导的成分。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的、与现代经济社会相脱节的用人观。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众对深信不疑到“头可断,血可流,忠于的红心不可丢”和“跟着,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程度,最后导致政治混乱、经济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的恶果。想当初英国的巴林银行对驻新加坡的里森“用人不疑”,结果他三年来一直做假帐隐瞒亏损,最后造成8.27亿英镑的损失,迫使有200年历史的老牌巴林银行破产;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也是向经营者放权,而且什么也不管,放手让经营者去干,结果,
公司财务混乱不堪,损失达数亿元。
用人不疑忽略了人性无常这一道理。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此时清醒,彼时则可能糊涂;此时为君子,彼时则可能为小人。用人焉能不疑?“疑人不用的误区主要在于专制和偏狭:只要我怀疑你,就可以不用你,丝毫没有一点民主的气息;而疑人不用则是以己之腹,度别人之胸,丝毫没有一点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大局意识。
用人不疑,放任自流,看则厚道宽容,实则是害人。而用人要,看似寡情薄意,其实道是无情却有情,正是对人的厚爱,对他们政治生命的负责。因为,大凡人都不免会有惰性有贪欲,会面临种种诱惑,而真正能入暗室而不欺,见财不贪,坐怀不乱的“慎独”君子,毕竟还是少数。那么对于多数人来说,还需要透过外界的监督,“疑”而用之,才能使他们遵纪守法,洁身自爱。
用人要疑是防微杜渐之举 先看两个政界的例子: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他在当一般干部时,尚能规规矩矩,洁身自爱,而当上副省长后,他形容自己是“小猫钻进牛栏里”,手握大权,又没人监督,于是变得胆大妄为起来,先后收受贿赂礼金礼品价值七百多万元,最后受到法律制裁。海南省东方市原市长戚火贵,因贪污受贿被处死刑,悔恨交加,说自己
是倒在市长这个帽子下的。当市长前,一直小心谨慎,当了市长后,没人监督,没人批评,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试想,如果当初对他们用而“疑”之,一上任就有成百上千双眼睛紧紧盯住他,稍有越轨之举,就及时敲打警告,他们又何至于走上不归路?
    具体到一个企业的管理之中,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监督制约的机制,这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没有监督制约机制的管理,名为“放手”,实为“放羊”。
 用人要疑的监督制约机制,并不仅仅是对被监督人的,它体现着企业的一种完善的运行机制。对任何人来说,没有监督制约机制,就等于没有有效的管理。一个企业对所用的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检查、监督,这一切都是疑。当然,这里的“疑”,不是疑神疑鬼的“疑”,不是无中生有的“疑”,也不是捕风捉影、吹毛求疵的“疑”,更不是无目的的乱猜测、瞎怀疑,而是有目的地去了解、观察、检验、监督和考评。用人要疑,就是在使用人才的时候,本着对企业对人才负责的态度,在大脑中多打几个问号,要细致耐心地、程序化地去了解他的过去,这也并不是研究他个人如何,而是考证他做过的工作、他的历史,因为历史是最能够证明现实的;疑人也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本着保
护人才、爱惜人才的目的,观察他,大胆选拔和使用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这个“疑”,是对权利实行全方位的监督,组织监督、众监督、舆论监督缺一不可;是对权力作出明确严格的界定制约,以制度来用人管人;是对人员及时的提醒,善意的批评,未雨绸缨,防患于未然,纠小错防大错。同时,我们这里讲的“疑”也是被动的“疑”。因为环境老在变,人也在总是变。
 所以,用人要疑,应该是放手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既要让员工有职有责,又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检查。这些监督检查,既有预期的防范,更有对工作进一步的完善。通过监督检查,可以及时掌握工作进程,及时发现计划与现实不够匹配的地方,有利于沟通和解决。做到了“用人要疑”,被用的人,总感到有千百双眼睛在盯着自己,那么,众目睽睽之下,品行高洁者自会持之以恒,品行不端者也不敢胡作非为,即使有营私舞弊之举,也很容易察觉纠正,不致酿成大错。
“疑人也用”是广纳贤才之策 确切地说,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就是一种“风险投资”。没有哪个企业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没有哪个企业的股东们会绝对相信哪一个人。如果企业一切都相信你,那无疑是一场赌博,那就是在下赌注,你的职位越高,越重用你,企业下的赌注就越大。
 “疑人也用”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楚汉之争时.刘邦对韩信的忠贞是有一定疑心的,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重用韩信,打了一系列胜仗;唐朝的魏徵原是唐太宗政敌一边的人,但太宗却大胆启用。人所公认“贞观之治”不能没有李世民,也不能没有魏徵;美国的基辛格起初也是尼克松的对立面,但尼克松就任总统后,捐弃前嫌任用基辛格为高级助手,取得了一系列外交上的成就;同志深受王明路线的迫害,但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仍动员大家选举王明为中央委员,解放后还安排他负责立法工作。
 具体到企业与人才的关系中,企业承担的风险是最大的,企业倒闭了,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而人才的损失最小,又可以到别的企业去打工。特别是选聘的人,你不可能一潭清水望到底,况且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能说基本符合求职、工作条件,至于今后是否出,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这就蕴含着一种风险,有可能事与愿违。但既然如此,虽有他究竟能否干好的疑惑,也还要用着看。同时,疑人,是主观的东西。人才,却是客观存在的。“用人要疑”和“疑人也用”的焦点是疑和用。疑和用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用是目的,疑是手段。这后一个疑是我们主动发出的一个动作。如果只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而且可能导致企业才源枯竭,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
“疑”与“不疑”始终处于互动之中
就“疑”的哲学意义而言,“疑”是普遍的、绝对的、无穷无尽的;“不疑”是个别的、相对的、有限的和暂时的;“疑”是认识进步的动力,“不疑”是认识的目的,有“疑”才会有“不疑”。“用人要疑,疑人也用”既包含了使用办法,又包含了考核办法,还包含了制约办法,其掌握的关键在于法。随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权力的制约,要用体制和制度管人。毋庸讳言,这样的体制与制度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了对被用者的“怀疑”,保留有充分的质疑空间。但是它对每一个被用者来说,又都是公平合理的。但我们应有这样一个观念:所用之人不可能是全能之人,随着环境的变化,工作的情况和难度都要发生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用人不可能不疑,用人当疑应是合情合理的,起疑是为了不疑,用人与疑人应当科学并存,相互依存,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