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
用人之道

引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战争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实际上,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在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一1938.10)
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处于抗战的主要地位,对抗日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国民党的抗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其次,它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形成了比较团结的抗日统一战线;再次,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及其在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伉日积极性,掀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
利:1.从1937 年“七七事变”到1938 年武汉失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
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惨烈、最有声有的一个阶段。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抗战决心也日益坚决。国民党就为抗战做了一系列的积极准备。国共两党的合作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2.著名的淞沪会战、南口抗战、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包括万家岭大捷)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这一阶段抗战是认真的,投入巨大,牺牲惨重,也给予日军大量杀伤,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尽管屡战屡败,但国民党蒋介石没有投降,没有乞和,迁都重庆,坚持抗战,把日本拖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军队以重大的民族牺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使得盟军有可能腾出手来集中解决欧洲事件,换来了国际尊重。
5.国民党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6. 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害:但是,尽管国民党政府坚持了对口作战的方针,对日寇进行了抵抗,却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淡千里”的局面。此外,如初战战场选择的错误、国民党内唯武器论思想盛行、单纯依赖外援等也都是造成国民党军队大演败的主观原因。
原因:1.派系矛盾重重,各保实力,作战三心二意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宣布全面抗战。在庐山讲话中蒋介石讲到“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但真正打起来,国民党军队私心大于公心,各保实力,相互推诿,互不协助的弊端便暴露
无遗。
这里我们只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1)宋哲元求和失北平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29军37师进行了抵抗。但29军的主要领导人宋哲元、秦德纯、张自忠等却幻想通过对日妥协求和,保住29军在华北平津地区的地盘。所以,拒绝援兵进入平津,也没做反击日军的准备。当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平津,大势已去时,才下决心与日军作战,但先机已失。关键时刻,受宋哲元委派与日军暗中讲和的潘毓桂又两次把29军的布署出卖给日军,造成赵登禹的132师3个团两次遭日军伏击,全军覆灭,佟麟阁、赵登禹阵亡。29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往保定。
2.战术呆板、指挥失误
国民党军队完全采用被动防御战法,利用阵地抵抗日军进攻。没有灵活机动地主动出击,以运动战、游击战消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一来,面对日军优势的地空火力,往往人亡地失,给日军造成的损失远远少于自身的伤亡。
淞沪抗战,将日军吸引到东南水网地带,改变日军进军方向,战略上没错,蒋介石还投入了自己嫡系几十万军队拼死苦战三个月,以巨大伤亡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鬼话。但战役后期,蒋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将部队撤到筑有国防工事的第二线阵地,节节抵抗敌人。当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后,国民党军仓惶溃退,伤亡惨重,一路退到南京。使二三线国防工事根本没起到作用。
3.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蒋介石用奴才不用人才的用人之道,也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失利。如1938年兰封之战,桂永清以优势装备却败于土肥原,丢失兰封,使程潜、薛岳包围消灭土肥原师团的计划泡汤。
济南丢失后,蒋介石杀了韩复榘,又惩办了几十名作战不力的高级将领,但是,这些人中,杂牌军将领居多,而蒋介石嫡系将领却没有几个。这就导致后来杂牌军作战屡有胜绩,而装备精良的蒋系部队却战绩不佳。
:以“得地就是胜利、失地就是失败”笼统地看待这一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失地否定国民党战
场这一阶段对整个抗日战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进步作用是不公正的。因为,第一,它大量消耗了敌人。第二,它破坏了日寇的战略计划,迫使日寇不断增兵,并陷人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沼中。第三,它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国民党军队中一部分爱国官兵,前赴后继、英勇抵抗、为国捐躯,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可歌可泣的。
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10一1943)
这一阶段国民党对全国杭战的作用基本上可以说得失相当,利害兼半。
利:从1938年武汉失守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共九次大规模战役,占整个抗战期间22次会战的41%。其中有些是抵御日军进攻,有些则是国民党军队主动发起的进攻,这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尤显可贵。除了这九次会战之外,国民党军队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付出了伤亡137.6万人的代价,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这些数字远远超过了抗战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1939年11月开始的“冬季攻势”,就是国民党军队主动发起的进攻,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地域遍及皖南、赣北、湘北、鄂中、鄂北、豫南、豫北、绥西,先后调动
了10个战区132个师、9个独立旅,共100多万人投入对日作战,共毙伤日伪军数万人,沉重打击了敌人。又如1940年5月至6月的枣宜会战,先后参加的有第5战区55个师40万人,抗击了日军第11军8个师团10多万人的进攻。
害:战争进人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企图导演“东方慕尼黑”。由最早的“三月亡华”,转变为1938年11月第二次近卫声明的“东亚新秩序应由中日共同主导”、“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等,并声称只要答应和解,就从华中、华南撤军,华北在名义上属于中国。日本仅用少量的资源即能引诱中国农工阶层加入皇协军的队伍,创造出大量的伪军,在经济上也诱惑资本受损的中国资产阶级,向他们开放日军占领区的实业投资。面对这些因素,中国国民政府中开始不断出现“中日和解”的声音。同年底,第三次近卫声明发表,除了更为温和的语气外,将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部分义务分担给中国,透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调停,藉以从侧面诱导国民政府和谈,并承诺和谈成功后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
在军事上争资源等。对于这一阶段国民党的抚战态度,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侧重点也不再以攻城掠地为主,而是代之以打击、消弱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掠夺战由片面抗战逐步
转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上。对日作战也逐渐减少,抗击日寇的主要任务逐步由敌后战场担负。虽在某些战役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节节演退是这个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基本特征。
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总:担负正面战场的国民党部队,在相持阶段进行了整训,使部队在各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作战能力也有某些提高。正面战场的“冬季反攻”和几次较大的战役,抵抗了敌人的进玫,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战线和敌我相持的态势,牵制了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侵华日军,客观地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