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作者:赵雅萱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1期
作者:赵雅萱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1期
内容摘要:唐太宗虚怀若谷、扬长避短、以情感人、任人唯贤和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良将,是贞观之治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是我国唐代杰出政治家。他在位23年,秉承“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的治国理念,把选人用人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之治”,也造就了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一大批千古名臣。他知人善用的高超用人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分析梳理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
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一、虚怀若谷,广揽贤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唐太宗在带兵征战的时代,就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能够屈节下士,即位以后,更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治国不能凭一己之力,必须虚怀若谷,广集贤才。鉴于隋文帝“事皆自决,不任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唐太宗悟出,个人即使再有雄才伟略,也不可能是全知万能的圣人,必须“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
他曾经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为此,他求贤若渴,曾多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不断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用人之道”。他除了亲自选择名相、良将外,
还要求身居要职的宰相也把主要精力用于选拔人才。他曾经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通过以上举措,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文武兼备,如房玄龄之多谋,杜如晦之善断,李靖之将略,使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文治武功取得了显著成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