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
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
一、 构思巧妙:
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
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这儿的青荇,多么有人情味啊,然而青荇本是没有意识的,应该是诗人运用了拟人和移情的修辞手法,把作者依依不舍的情感转移到青荇身上了。作者眷恋母校,原作母校的一草一木,而且是“甘心”,更加强烈的突出了诗人对母校的深厚情感。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把拜伦潭比喻成天上虹,写出了夕阳下的拜伦潭波光鳞鳞的美,虹这个意象也蕴含着人的希望理想和追求,暗示着拜伦潭边也记录着诗人读书学习恋爱的美好时光。
物是人非,拜伦潭还是美丽如初,可是诗人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看到这潭水,诗人好像又回到了过去。自然地引起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寻。到康河里去泛舟,水波和星光交相辉映,以至诗人情不自禁的要“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诗人并没有寻到往
昔的美梦,又回到了离别的现实,而现实是“悄悄”,是“沉默”,整个康桥也都寂静了下来。诗人由寻梦的情感高潮陷入了依恋无奈而惆怅的情感交织。
这样,全诗由三个轻轻的写起,又有两个悄悄的收束,运用回环对应的结构,使全诗成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离愁的无奈,表现得真挚、细腻而又隽永,亦景亦情,情景交融,如肖邦的一首小夜曲,轻柔而婉转。这离别之情,轻灵飘逸,如梦如幻,就像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诗人的波心。
三美兼具。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的创作蹈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是“三美”兼具,堪称徐志摩诗中的绝唱。
绘画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方面特点,富有彩感。《再别康桥》一诗选用了彩明丽的词语,如夕照下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青荇”“虹”等,就是一幅幅彩鲜明的画面,而“招摇”“揉碎”“漫溯”又是赋予画面一种动感。
音乐美:是指音乐琅琅上口,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和旋律感。《再别康桥》一诗每一行诗基本上由三个音节组成,每一诗节里,二句和四句的末尾字押韵,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舒缓的韵律感,犹如肖邦的小夜曲,轻柔而委婉。开头和结尾回还呼应,增强了音乐性。
建筑美:是指诗的形体结构的美感。《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节四句,字数大体相近;每一诗节,单行和双行错开一字,这样就形成了诗的形体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正二产生的那种板滞的缺点,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离别诗,以其轻灵飘逸的情感和优美的康桥景物以及这首诗的完美的形式,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也成了中国20实际一首最为出的离别诗。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二」
《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一语文组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再别康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品味诗的意象美,体悟诗人的真情;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教学程序: 
这首诗歌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处理完,内容不多,但是重点得突出。具体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之前,我会给大家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词是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曲是专门为这首诗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缓,意境朦胧,这首诗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说是他的“标签”之作。通过歌唱更添上几分诗歌的"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个追求爱、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过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
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给一段音乐,让学生自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分析诗歌基本感情,然后讨论交流,说出诗歌感情基调以及朗读时应保持怎样的语调和节奏。
雨霖铃教案首段三个“轻轻地”显出旋律轻快柔和,即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总体语调:舒缓 低沉
节奏:轻柔 和谐
(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从分析意象出发,指导学生边读边悟情。 
1、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那么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不能放歌”,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