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教案
华州区铁中安松波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
2、利用总结有关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3、通过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4、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课前导入
课前一首《送别》唱歌婉转动人,而古人由于种种的不便,更加重视离别,早在先秦《诗经小雅采薇》
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而到了唐这个诗歌鼎盛的时期,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正如长江之水,绵延不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展示(学生回答,展示预习效果。)
1、提问:送别诗都有哪些特点?
2、提问:造成古人离别的原因都有哪些?
3、提问:古人离别时的习俗都有哪些?
4、提问: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都有哪些?
三、旧识引导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明确告诉学生《雨霖铃》中的情感,感受恋人离别时的缠绵悱
恻,凄婉动人。
2、已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提问学生从哪些诗句当中能看出?
3、得出高考送别诗的考查放向:意象、表达技巧、情感。
四、知识迁移合作探究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提问: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2、要求: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诗歌用自己的语言优美的表达出来。
3、得出答题方法:意象+描图景+析手法+悟感情。
五、真题演练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提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
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并要求各别学生上黑板展示答案。
六、明确送别诗分类
1、情人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
2、内容及主体倾向
(1)、表达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2)、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依恋,抒发与亲人别离后的不舍、孤寂惆怅之情。
(3)、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以及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
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或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3、常见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寓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喻、拟人等。
七、鉴赏时要多注意: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
雨霖铃教案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八、作业:完成高考题《送魏二》。
九、课堂总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