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江城子·记梦》雨霖铃教案
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唐国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设置情景,让学生体悟诗歌情感基调;
2、通过听读、诵读、品读,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综合听读、诵读、品读等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体悟,品味意境,感受诗人凄苦而深沉的愁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背景音乐:江河水)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吗?听这首曲子,你的感受是什么?(悲、愁)如怨如泣的音乐着实让我们感动,听着这样的曲子,我们不免要心生感叹:人生至苦是愁情!
其实,好的诗歌也能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动。你平时读过哪些愁情诗吗?推荐一首,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行吗?
(1)指名学生诵读,要求学生重读动情的句子;
(2)指名学生配乐诵读《声声慢》(李清照)、《虞美人》(李煜);
(3)录音诵读柳永《雨霖铃》。
(4)激疑:我们诵读《悲情诗》应当掌握哪些技巧呢?
2.揭题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喜欢悲情诗。我特别喜爱的一首悲情诗是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揭题:《江城子·记梦》)。有人问,老师,悲情词那么多,你为什么偏爱这首词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近苏轼,走进这首《江城子·记梦》。刚才同学们的精彩诵读,也煽起了老师的表演欲,我现在就来表演一下这首词,行不行?老师表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配上图片及《悲曲》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喜结良缘。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美貌,天资聪颖,可谓才子佳人,琴瑟相和。然而天命无常,年轻的王弗在她二十六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她心爱的丈夫——苏轼。王弗的死,给了苏轼最大的打击。及至是十多年过去以后,岁月的风霜,官场上的摔打,也没有让苏轼对她释怀。公元1075年,也就是乙卯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忽然梦见了自己深爱的亡妻,于是,醒来后,他就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江城子·记梦》,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深沉思念。
3.师诵读《江城子·记梦》,请学生闭上双眼用心感受词的情感。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后,你得到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生】悲、深沉、凄凉……
4.你觉得这首词上阕和下阕哪句写出了悲情?
(1)生出句子后,让学生来读,品味。
(2)总结出诵读的技巧。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何理解“茫茫”二字?传达了怎样的情思?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②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作者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此时的苏轼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通过对词上片的赏析,我们感受到苏轼对亡妻深沉刻骨的思念之情,也许是相思太苦、太催人,也许是苏轼对亡妻的深情感动了上天。终于在梦中,两个相思的人儿相见了。从哪看出是梦?十年不见,一朝相见,如果是你会是哪般表现?苏轼与王弗相拥诉说衷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哪种表现更具表现力?
⑤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回到了哪儿?怎么理解这句话?
5.指名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词?朗诵时要读出悲的感情哦!
【生】朗读文本(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评价诵读的效果。
6.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跟随苏轼,走进了他的诗中,见证了他与妻子那深沉缠
绵的思念之情。现在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全诗的情感波澜:十年死别,思念娇妻黯神伤(苦)
相思不见,举目无处诉凄凉(真苦)
积思成梦,唯有无言泪千行(太苦)
夜残梦碎,冷月松冈更断肠(真太苦)
师:(配以背景音乐《悲曲》)
这是一首字字经过情感挑选和泪水浸泡的诗歌。当我们吟诵这首诗时,我们仿佛就是顺着苏轼指引的方向,朝那悠长悠长的岁月长廊深情瞥望。我们能瞥到什么呢?
时光如水,悄然流逝,年轻的王弗永永远远地长眠在苏轼的心里。一夜凄美的长梦,怎能抚平诗人撕心的伤痛?当我们用心吟唱起这支情歌时,我们禁不住问:有多少伤心不曾诉说?有多少愁苦无法诉说?有多少泪水暗然涌动?有多少愁恨刻骨铭心?
思念静静蔓延,回忆如风似雪,亘古的情歌散发出了愁苦与哀怨的气息。就如同我们曾经悄然品茗过的咖啡,那么浓烈,那么绵长,那么教人荡气回肠……
八、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这首词改写成记叙文,注意适当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600字以上)。
九、教后记: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诗歌讲授课呢?我觉得,诵读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像《江城子·记梦》这样好的教学素材,通过指导诵读实施阅读教学,既可以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又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本课教学处理主要基于这样的几点考虑:
一、诵读是一种切实有用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学习把话说得准确、流畅、生动、艺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它需要经历一个“熟悉——摹仿——创造”的过程。因此,诵读方法的指导应该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积累中寻愁苦诗,并要求学生感情诵读名句后,再指名学生配乐诵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及李煜的《虞美人》,最后再集体欣赏名家诵读柳永的《雨霖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悲情诗》的一般诵读技巧进行总结,学生在此基础上来诵读《江城子·记梦》,在教师、学生的反复诵读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进行点评、朗读、背诵,通过点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抒发的思想感情,通过背诵,加深理解,并且作为一种素养积淀下来,这一技巧的应用让课堂教学显得既经济又受用。
二、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意识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就特别注意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诗歌因子,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如对“尘满面,鬓如霜”的理解,我就设计了一个针对性的问题:苏轼其实当时只有四十岁,为什么就“尘满面,鬓如霜”了呢?这一问题抛出来后,一下就激起了学生探
讨的热情。同时,我还注意利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提供特定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情趣,如:在出示作品前,我特地将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些手段的运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活思维的细胞,使他们充分地活动起来;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双得,何乐不为?
三、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在这节课教学中,为了突出语文课的这一要求,特意在“品味语言,感悟意蕴”上下了一番功夫。张厚感说,“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整节课中,我都注意了这三个“意”的把握,让学生注意品读好这三个“意”来,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的理解,我就安排了让学生通过想像来展现诗歌情景,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整堂课上,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会了怎样学习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归纳学法,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自觉地总结、归纳,这是一个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更的一个学生自我提高的过程。俗话说"自己摘的瓜最甜",只有自己获得的东西才是最难忘记的。
总之,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置身于这样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中,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潜入读者的脑海后,自然会产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如”之功效,从而真正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升华。
附原文:
江城子·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