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内涵,体会意境美
2.掌握对比、虚实结合、用典和拟人等手法及其作用
3.提高诗词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并学会迁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进入诗境,体悟意境美
2.合作探究,从对比手法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
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置身诗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同类题材的课堂练习,巩固并强化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体会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2.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
难点:学习并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朗诵视频及配乐、学案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幻灯片自动播放扬州美景图和诗句,教师边讲解)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都,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人徐凝也曾咏叹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座千古风流的扬州城,它的魅力和风情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几百年后,到了南宋词人姜夔所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整体感知
1. 齐读小序: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预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梳理)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注意读音和字义的点拨)
补充理解:“黍离之悲”: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雨霖铃教案
《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
2.初读——定基调
(请一位同学来示范诵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评价。)
提问:你觉得他读的时候情感把握得怎么样?
预设:读得不够好。小序中写“黍离之悲、怆然”——点明了悲切,伤感
怎样能读出悲切、伤感之情?
教师补充:《扬州慢》是姜夔所创的一首慢词,慢词的读法应该是怎样?
点拨:以前我们学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速度?
明确:语速降低、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全班再读诗词,注意语速、吐字,要求读出悲切、伤感的情感)
置身诗境
体会“空城”的意境
1、结合小序和词作,姜夔旅途路经扬州,词人眼前所见是怎样的呢?上阙哪一个词最能集中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空旷、荒凉。
2、合作探究:“空城” 之“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出相关词句,并谈谈对诗句中体现出来的“空”的理解。
预设:
(1)荠麦青青: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满目凄凉、荒芜之景
⑵废池乔木:
金人南渡,扬州遭到掠劫。废旧的城池,高大的乔木,写出了战后扬州遭到重创时萧瑟、衰败的景象。
废池:废弃的城池 衰败、凄凉
乔木:古老高大的乔木,茂盛繁密(锦官城外柏森森),森冷萧瑟
问:“犹厌言兵”,废池乔木本为无情之物,怎会“厌”呢?
明确:用了拟人修辞。金兵南下,掠劫扬州,连“废池乔木”都饱受战争的摧残,更何况是扬州城里的百姓呢?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也是受害者,敌人的凶残和战争的恐怖,种种景象哪怕过去十五年了也没有从它们心头抹去。和词人姜夔同时代的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废池乔木厌恨战争,其实也是饱受战乱的扬州人民对战争的痛恨,移情手法。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饱受战乱之苦的扬州人民的同情。
(3)渐黄昏,清角吹寒
清角吹寒:暮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