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2022年《望海潮》教案
2022年《望海潮》教案1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