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贺新郎》全套教案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鉴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入周杰伦的《菊花台》,一方面为引导学生品味离别诗在情感上的细微差别,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古诗词的身影。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在在把握情感上还不注重细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赏析诗歌时,从景物描写入手,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好处。
2、在朗读、比较中品味词的意境,引导学生品味离别诗在情感上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感受诗人的宽广胸怀,认识人生的价值。
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了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抓意象)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把握情感。
2、通过比较阅读,掌握古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
3、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深入品味诗歌。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东方红》中有这样的歌词“爱人民,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是啊,人民深深地爱戴他。我想知道你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能否结合你已有的知识来谈谈。引出学生的认识(《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同学们顺利地背出,很有感情。)
二、走近作者(幻灯片)
伟人:192510月,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重大社会课题,19362月,他写下了《沁园春·雪》,作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历史结论。两首词词牌相同,结构相同,主旨相承。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雄豪胆识。
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12 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9 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教师:无论是从诗歌中认识,还是从历史书上了解,感受到的形象是相同的。他有包纳天地的胸怀,有为天下人民谋幸福的气度,始终思考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充满豪情壮志。然而,作为凡人,也有他温情的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作为凡人的,一起来倾听伟人的柔情。《贺新郎·别友》,1923写给夫人杨开慧词。请同学注解,了解写作背景。
展示资料。(幻灯片)
词作于19231112月间,无副标题。1920年冬,杨开慧与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亲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4月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首词就写于此时,最早发表于197899日《人民日报》。
三、诵读感悟 ,解决字音词义。⒈学生自己练习诵读。⒉请若干学生朗读,并作评价。
四、赏析文本
㈠整体感知
教师:这首词描述了怎样的场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学生讨论鉴赏。
过渡:同学们感知的到位与否我们就要结合这首词具体内容和意境来探讨了。
㈡比较阅读探究文本:
1、学生探讨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的异同。(提示:从内容(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比较两首词的异同之处。)(幻灯片)
《雨霖铃》  ——柳永(幻灯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探讨得出答案:雨霖铃教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选择了凄冷的意象,都融情于景,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不同点:《贺新郎》不仅抒发了儿女情长,还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借助有气势意象,抒发了革命豪情。使得整首诗哀而不伤。《雨霖铃》则只有缠绵的儿女之情,让人读完之后满心惆怅。
2、学生探讨这首词与周杰伦的《菊花台》的异同。(提示:从内容(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比较两首词的异同之处。)(幻灯片)
菊花台  周杰伦  (幻灯片)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绝望
      轻轻弹朱红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化成一缕纱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你轻声地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学生探讨得出答案:
相同点: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意象中,融情于景,都书写了情人之间的离情。
不同点:此首歌词更多一些悲愤、沧桑感。
 
五、知识拓展:同是书写离别之情,由于作者经历不同,创作背景不同,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几首离别诗的情感,看看能不能从中到规律——(幻灯片打出几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生赏析后教师明确: 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或相思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
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学生赏析后教师明确: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
颔联写惜别之感,表达含蓄“跟你离别的意绪呀!”不直说,立刻改口转折:“我和你一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别离又是客中之别,何必伤感呢!颈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及李白《赠汪伦》等。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学生赏析后教师明确:借送别言志。这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此外还有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赏析后教师明确: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此外还有李白诗《渡荆门送别》。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教师: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驰进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情感交流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直接与直观,从书信到电话,到上网。很少有人在送别时会送一首诗。现代人的交流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直接和功利,但这并不能否定送别诗的魅力。送别诗可以让事实说话,让我们看到一
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看到人际交往、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轨迹,看到一个民族情感的传统,看到语言表达、情感交流方面的技巧和特。而且,送别诗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理解了送别诗。           
六、体验与运用(要求:三个备选方案,题目4为必做题,题目12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