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__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2)长亭饯别(3)临别叮咛(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 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 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 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 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 篇3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 划分层次。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 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__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雨霖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