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绿地系统规划(2008——2028)
吉林农业大学蒋永卫
摘要:充分发挥长春现有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风貌特,重视营造城市公共绿空间,特是以伊通河流域空间体系为构图中心营造城市特的点晴之笔。加强城市主干道绿地景观建设,强化和美化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创造绿地精品。充分利用山水城市的优势,使绿化配置与建筑物、自然山体构成和谐而景观层次丰富,构图优美的城市画面。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生态,绿地空间布局,长春市
Abstract :Changchun give full play to existing natural landscape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 to create an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raqi Tonghe River system for the space center composition to create the city's character points clear of the pen. Strengthen urban landscape green trunk road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and beautify the urban landscape important nodes and create green space quality.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urban landscapes, and the alloc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a natural mountain landscape level of harmony and rich, beautifully composed images of the city.
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 landscape ecology , spatial division of greenland , changchun City
当前,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新时期城市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深厚文化底蕴、有鲜明形象特征的城市, 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城市绿地效应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关键,长春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 结合城市其它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的进行,布局强调绿地系统规划的系统性, 各种类型的绿地协同发展, 相互促进, 力求发挥最佳效益。
1.长春市概况及现状分析
1.1长春市概况
1.1.1自然条件:
长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 °05’~45 °15’;东经124 °18’~127 °02’。幅员20604平方公里。长春地区自然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有利于发
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西部微倾斜台地区,东部微起伏台地区,西南部起伏台地区,东南部强切割台地区,东北部平坦河谷平原区,东南部轻切割河谷平原区。
长春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在中国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39.8°C,日照时间2,68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地表水属第二松花江水系, 市区地表水较大的河流为第
二松花江和饮马河的支流。
长春地处北方,受风沙侵袭比较大,常年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长春市地域辽阔, 土地资源丰富, 共有土地面积18 881 000 hm 2, 其中耕地11 079 000 hm 2. 土质主要是黑土、草甸土、黑钙土等.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34. 5 %、29. 06 %、15. 28 % , 土质肥沃, 一般黑土层厚达0. 6~1. 0 m. 全市共有林地2 650 000 hm。
1.1.2社会条件
(1).城市历史:长春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自1800年清嘉庆朝设治以来,只有203年的历史。1948年10月18日,长春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城市。截至2006年6月底,长春地区总人口798.4万。
(2).行政建置:长春市现辖朝阳、南关、宽城、绿园、二道、双阳6个区,榆树、九台、德惠、农安4个县(市),及16个开发区。
(3).经济状况: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春经过不断的发展建设,成为工农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兴旺、科技教育事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10.6亿元,增长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0.1亿元,增长46.1%;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8元,增长12.8%。
(4).基础设施:全市共有公路564条,公路客运站点73个。铁路贯通东西南北,四通八达。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为4D级,开辟了39条国内外航线,使长春的对内对外交往更加高效便捷。长春市内交通十分便利。长春市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开通了长春—四平、长春—吉林、长春—营城子高速公路。
(5).旅游资源:长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拥有丰富而独具特的旅游资源。长春美食融南北大菜,东西风味,集川、鲁、京等各大菜之精华,尤以本地山野风味最具特,而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1.2长春市绿地现状
长春市共有可绿化的居民庭院进15万户。目前从街路绿化来看,大小街路纵横市区,每个街道都普遍栽上了花草树木。但从居民庭院绿化看,除了省市政府机关庭院和少数居民庭院外,居民庭院绿化还不普遍。有些大单位,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铁路客车厂,七九三厂等生活居住区的绿化基本还是空白,绿化潜力是很大的。
从单位庭院绿化看,长春市共有大小工厂1200个左右。其中具有绿化条件的有近800个。据调查,现在工厂庭院达到基本绿化的只占可绿化工厂的50%左右,尚有50%的工厂企业庭院没有达到普遍绿化,绿化覆盖面积较低。
长春市现有各种院校共400所左右。但绿化较好的只占20%左右如长春市104中学,65中学,南岭小学,省委机关幼儿园,永春小学,春城小学等,其余庭院都未达到普遍绿化。
医院卫生部门,近90个单位庭院,具有绿化条件的不到40个,而这40虽然都栽了树,但绿化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
从长春市绿化现状的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春市绿化的基调树种是小青杨,而骨干树种仍然是杨树北京杨占多数,还有柳树,糖槭,黑松,云杉,沙松及一些一丁香,小桃红,黄刺梅为主的花灌木。树种比例是:阔叶树占70%,针叶树占24%,花灌木占5%,果树占2%。总的
来说,以阔叶树为主,冬季落叶时间较长.长春的“市花”是君子兰。著名的人民大街两侧,高大的树林整齐地排列着,街口的石阶上,种植着一畦一畦的鲜花,满街飘香。
长春市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居全国前列。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继杭州市和海口市之后全国第三个获得这一殊荣的省会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长春赢得了“森林城”的美誉。到2006年,长春市绿地总量7339.49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6.5%,城市绿化覆盖率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平方米。
2. 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
创造出城市的生态特,适应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城区的河道水系,使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类要生活的美好,就要发展生产,改造自然,利用资源,怎样合理的利用资源,对今后的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规定的原则,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园林绿地。
2.3 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发展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
规划的内容与项目设置应与时代相衔接,体现出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的风格和特点。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利用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建设和绿化成果,力求规划的科学性、经济性做到系统完善,结构合理,指标先进,水平一流。
2.4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用地性质及位置的差异,重点抓好庭院及居住区绿化;采用新技术,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生态材料,加强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
2.5 以乡土植物绿化,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在园林景观绿化,大量应用乡土树种,具有成活率高,建设周期短,利用率高,经济适用,等优点。同时也能彰显本地特,自然界的生物物种是丰富多彩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植物规划中心必须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因此,在植物规划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把长春装扮成真正的
春城。
2.6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为指导思想。
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长春市现有的自然环境要素,美化城市景观,以长春市特有园林景观,地方文化特,创建生态第一,人文第一的北方园林城市。
3. 规划目标
3.1 规划目标劳动公园
3.1.1 积极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本规划从绿地对环境的净化机理出发,结合气候变化、地理条件来构建绿地模式,能有效的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包括考虑绿地的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护、防洪、避灾、水源保护以及卫生隔离等作用。
3.1.2 满足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要
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在规划中创造多种多样的公共绿地,并依据合理服务半径使之尽量均匀分布。
3.1.3 营造有地方特山水城市
充分发挥长春现有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风貌特,重视营造城市公共绿空间,特是以伊通河流域空间体系为构图中心营造城市特的点晴之笔。加强城市主干道绿地景观建设,强化和美化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创造绿地精品。充分利用山水城市的优势,使绿化配置与建筑物、自然山体构成和谐而景观层次丰富,构图优美的城市画面。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突出山水之胜形,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山水城市。
3.1.4 绿地资源增值
绿地系统规划要从全局考虑,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使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值。城市绿地发展规划指标
(1).公园绿地:2011年3680公顷;2020年5040公顷。
(2).生产绿地:2011年660公顷;2020年880公顷。
(3).防护绿地:2011年1078公顷;2020年1301公顷。
(4).附属绿地:2011年3759公顷;2020年6867公顷。
绿地率:2011年,绿地率达到38%。
绿化覆盖率:2011年,绿地覆盖率达到43%。
公园绿地:2011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3平方米。
4. 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依据长春市城市布局特点, 将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三带一组团” 的带状与点状相结合的布局模式。
长春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 以城市周围的防护绿地为外环, 市内合理布设块状公共绿地, 并通过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相互贯穿,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带”指(1).“伊通河流域风光带”。
(2).“以人民大街为主轴的多分支绿地带”,即贯穿,胜利公园——人民广场——儿童公园——牡丹园——动植物公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3).裕华园——文化广场——朝阳公园——南湖公园绿地带。
“一主团”指以长春公园为中心的多块状分布的绿地组团。
5.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5.1 绿地系统组成
规划将长春市绿地系统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五类。
5.2.1 改建原有公园。
完成南湖公园、动植物公园、儿童公园、胜利公园、雕塑园、长春公园等公共绿地的改建工作。完善区属公园。进一步完善劳动公园、君子兰公园、岱山公园、共青团花园、林园等的建设。建设伊通河城区段22公里带状滨河公园;建设西湖郊野公园。
5.2.2 加强生产绿地建设。
加快苗圃基地建设,形成生产规模,到2011年城市生产绿地660公顷。
5.2.3 规划防风御工程。
建设长345公里、宽200米的防风御工程;实施23平方公里的净月潭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绕城高速公路外侧200米,内侧30米宽的防护绿带;建设主城与兴隆、富锋和净月组团之间600—700米生态隔离带;建设铁路两侧各30—50米的防护绿带。
5.2.4 完善道路绿化体系。
大力抓好市区道路绿化建设改造。在对现存道路绿带进行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人民大街、解放大路、自由大路、南湖大路等道路的绿化建设。市区主要道路的绿地率达到25%以上。全面提高街路、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水平。今后所有小区都要按照国家和园林城市达到有关规定,达到新建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30%、旧城改造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25%的水平,全市每年要按这一标准改造未达标的已建成小区。单位庭院现有绿化达不到规定指标要求的,要限期补植绿化。
5.2.5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面积约96.38平方公里,是国家审批的国家风景名胜区,著名的疗养胜地,加快南部景区的建设,将带动长春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长春市南部双阳湖景区、吊水壶景区的发展。
6. 树种规划
根据长春市的自然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 首先, 采取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相结合的方式选择绿化树种其次, 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要求树种外形美观, 符合城市美化、环境卫生的要求。第三, 选择能够满足园林绿化特定功能的树种, 符合各类绿地的功能要求, 做到适地适树第四,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加快城市绿化实施进程, 实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最后, 考虑生物多样性原则, 做到乔、灌、藤、花类、草类相结合, 做好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搭配。
结语
现代生活中城市居民已不再满足“ 狭小” 的城市空间, 人们工作之余都希望走出高楼大厦, 走进“ 绿” , 回归自然[2]。城郊绿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如何将其与市区绿地系统相统一, 充分开发利用, 最大效益地发挥其价值值得进一步思考。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底蕴,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以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建设一个融现代城市风貌、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一体,具有鲜明特的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王浩,徐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6,(6):56~60
[2]王浩,孙新旺.启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91~94
致谢
感谢杨老师的指导和吕赛男等同学对本文资料收集和写作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