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第一村”重起最炫工业
作者:王炳坤 武江民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2年第11期
        沈阳工人村曾是我国最大的产业工人聚居区。这个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工人第一村”,见证了那个火红年代,也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后一度步入低谷的落寞。
▲ 20世纪50年代的沈阳工人村
▲ 20世纪80年代的沈阳工人村电影院
        随着被誉为“东方鲁尔”的沈阳市铁西区近些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工业遗存,
一批老厂房、老建筑、老地标在合理利用下获得新生,这个老工业城区增强了文化活力,提升了文化魅力,也让沉寂的工人村看到了奋起的希望。
▲ 沈阳工人村现貌
▲ 沈陽工人村现貌
        工人村不是村,却是工人作家张瑞心中永远的“故乡”。
        1959年出生,从牙牙学语到娶妻生子,张瑞人生大半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2021年,搬离工人村20余年后,他出版作品《圣地工人村》,以自己的人生刻度记录下工人村的起伏。
        今年,张瑞又一次回到了工人村。沈阳市铁西区重工南街以东,36栋有着苏式坡顶的红砖小楼呈围合状,院内绿草如茵,嘉树葱郁。红楼之外,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之间,工人村更显静谧。
        行客匆匆,很少有人停下来了解这里曾经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之初,沈阳市铁西区集中了500多家国有企业,是全国工业化最高的城区之一。1952年,沈阳市在这里集中建设产业工人住宅区,到1957年建成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5个苏式风格建筑。这里被命名为“工人村”,40余家大中型企业在这里设立了家属宿舍。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当冬日展露第一缕阳光,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响起,年幼的张瑞趴在窗户上向外望,那些身穿厂服,裹着红围巾的人,呼着热气,在雪地里留下一串串车印。当时,铁西区工业建设如火如荼。张瑞回忆,工人们不辞辛苦,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想报答新生的共和国,工厂里的生产纪录月月被刷新,年年创新高。
        在工人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房屋设备,商店、电影院、照相馆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有一次,张瑞的舅舅来家里做客,不懂如何冲马桶,急忙喊来张瑞。张瑞站在厕所门口,轻轻一拉,下水管道里响起轰隆的流水声,躬身在原地的舅舅被吓得一跃而起,
夺门而出……
        张瑞说,当时在沈阳,拥有独立卫生间和冲水马桶的人家很少。每当同学来家里做客,总要在卫生间“享受”一番。拥有一个住在工人村的亲戚或朋友,在那时值得被人们反复提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沈阳工人村作为改善工人居住条件的样板而闻名全国,常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地代表和外国访问团前来参观。
        工人村见证了一代人的荣光,也承载了许多乡愁。工人村里通常是一户人家住在一室,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每至饭点,女主人们你拎着锅铲,我剁着蔬菜,楼上楼下锅碗瓢盆叮当响,烧起饭来整楼飘香。张瑞家里人口多,客人来了大通铺挤不下,奶奶就会把他的哥哥送到邻居家里睡几晚。每当挖了野菜,淘到海鲜,奶奶也总想着给左邻右舍送去一些。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当年的工人村得到了最好诠释。“谁家晾晒在户外的衣服赶上刮风下雨或晚上忘收了,根本不用担心,准会有人替你收回来。”张瑞回忆道,那时在工
人村很少有人丢失东西,一旦让左邻右舍知道谁家出了个手脚不干净的人,这家人在楼里就抬不起头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沈阳城区的高楼拔地而起,工人村不再是当年的“优等生”。工人村二代、三代的出生,让30多平方米的房间显得局促不堪,随之而来的下岗潮让这里逐渐落寞下来。
        2000年,经历工厂停产、工作调动的张瑞最终决定下海,在沈阳市繁华的三经街附近租房创业。在老邻居们的告别声中,张瑞坐上搬家车彻底离开了“故乡”。
        2015年,王安在已闲置多年的沈阳飞轮厂老厂房前踱步。在别人眼中,这里红砖残、窗户破,与周围的繁华景象格格不入。但在从商10余年的王安眼中,这里是事业的新起点。
        彼时,随着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沈阳市铁西区的一些工业遗产迎来了新契机。原沈阳铸造厂被改造成中国工业博物馆,约30米高的铸造车间被保留下来,巨大的冲天炉架在半空中,浓厚的工业风让游客深感震撼。
        2012年5月开馆后,这里以1.3万余件的丰富藏品,真实再现工业生产的原始场景,深刻记录劳模精神的厚重历史,受到人们的青睐。
        而沈阳重型机器厂整体搬迁后留下的二金工车间,则被改造成1905文化创意园。沉寂已久的老厂房办起了犀牛市集,各类精美手办、IP衍生品、非遗手工制品,吸引年轻人聚集。
        王安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老厂房改造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这里靠近城市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王安说,以沈阳飞轮厂为例,这里生产的白山牌自行车,与“凤凰”“永久”一起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
        2016年7月,经过王安对沈阳飞轮厂的精心改造,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完工。在这个兼具民国风格和大工业生产风格的文化街区,陈旧的红砖老厂房被保留,各式自行车零件成为“向导”,静静地介绍着这里的历史。
劳动公园        文创园里,既有酒吧、烧烤店等商业主体,还有城市书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文化设施。人们可以在观赏各式各样的工业老物件时回忆过去,也可以享受现代化商业服务,体验闲适生活。
        “我们探索的是‘商业+文化’模式,让不同的业态融合发展。”王安说,几年下来,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人气渐长,成为都市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他也由一个文化产业领域的“门外汉”逐步蜕变为行家里手,依托老厂房、旧宿舍、废弃锅炉房,打造体育创意街区、青年艺术培训基地、儿童游乐场所、特餐饮一条街……王安的路子越走越宽。
        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说,沈阳是工业遗产的“富矿”,改造工作不仅要让一座座老廠房不再“沉睡”,更要让它们变成有温度、有人文气息的新生命,重新融入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