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与徐志摩诗歌解读
徐志摩十分欣赏哈代。在诗歌领域,哈代对徐志摩的创作颇有影响。本文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为例,分析两者诗歌之间的借鉴与承袭。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徐志摩1928年发表于《新月》诗刊上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忧伤哀婉的笔调铸造了一个“梦”的主题,令人不解又令人流连。徐志摩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深受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早期的诗歌由于爱情的顺遂而崇尚爱与自然表现出清新飘逸的风格,如《再别康桥》、《沙扬拉娜》,后期由于理想的破灭和婚后情感的无奈,诗歌染上了一层哈代式的忧伤哀愁。哈代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家声名远播,作为诗人,他同样成绩斐然,其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8部诗集中,其中以《威塞克斯诗集》最为有名。徐志摩情有独钟于哈代,并视他为心中英雄。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哈代诗歌影响,一如卞之琳所说:“徐志摩写诗,要说还是和二十世纪英美现代派有缘,那么也仅限于与哈代。”
一、对哈代式悲观的认证和转型
1.认证
哈代的一生几乎都在自己的故乡多塞特郡度过,那里空气清新,风景怡人,赋予了哈代大自然般的美好气息;那里交通闭塞,道路难行,几乎远离工业与文明,正是这种淳朴与远离给予哈代田园牧歌式的生命。然而,美好总是匆匆而去,在他生活的维多利亚后期,资产阶级工业文明正渐渐侵蚀着英国古朴的农村,正是这种传统与文明的对立,使哈代在矛盾与冲突中产生了对生命深深的悲观与质疑,这是他悲观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而生活在中国的徐志摩在1928年发表他那首《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时已距离开他生命中的康桥生活已有六年之久。虽然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诗歌总是呈现出唯美浪漫的气息,然而在五四后,面对社会的满目苍夷,理想的支离破碎,个人情感的分崩离析,徐志摩思想中最后的那丝美好纯粹也被打上了怀疑的阴影,他不禁叩问人生的意义: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徐志摩思想上不觉地滑向了悲观主义。而他本身是个忧郁的诗人,他的悲观主义更赋予了一种宿命的彩。正是后期的这种悲观主义使徐志摩在思想上对哈代更加赏识和靠近,他在哈代身上到了精神的自我,并实现了其对哈代悲观主义心理上的趋同与认证,体现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就是那首:《残春》徐志摩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