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学生爱护公物
现在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老师循循善诱启发,学校制定的文明行为公约和学生守则都有明文规定,爱护公物蔚然成风,已成为绝大多数孩子们的自觉行动。然而,也应该看到,有个别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爱护公物意识的培养,忽视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开展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教育,甚至做出一些带着孩子损坏公物的事情来。
有的学校向同学们发出这样的倡议书:爱护班级清扫用具,不得毁坏。主动拾捡地上的纸屑,不乱扔垃圾,不在班级内吃零食,保持环境卫生。爱护班级课桌椅,不乱涂画刻,不随意粘贴物品,不踩、不拖、不敲桌椅,挪动桌椅要轻拿轻放。爱护班级公共设施,不乱踢打、涂抹门窗,不损坏电扇。爱护墙体,不乱涂乱抹,不踢踩墙壁,不在墙体上打球、留下任何印迹。爱护班级资源,随手关闭电灯、电扇的电源,节约每一度电,不乱拧乱拽,拧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损坏公物主动赔偿,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情。
学校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倡议,说明有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到了学校里不爱惜公物,做出在课桌椅上乱涂画刻,随意粘贴物品;乱踢打、涂抹门窗;在墙体上打球、留下印迹等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说明,在家风建设中,重视搞好爱护公物的教育,使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孩子自觉养成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也很有现实意义。
爱护公物,要从娃娃抓起。
家庭是人生历程的重要课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爱护公物的观念,每个家庭都责无旁贷。家长要反复给孩子讲清这样的道理,公共财物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不能独自占有,也不能随意损坏。
家长要给予孩子具体指导,比如告诉其对幼儿园的玩具,不能玩完乱扔乱摔,更不能私自拿回家来,而且玩的时候要爱惜,玩完之后要仔细收好,养成爱护公物如同爱护自己喜爱的物品一样的好习惯。
爱护公物家长要对孩子爱护公物的行为注意观察和了解,对好的行为及时表扬,使之树立爱护公物的责任感、荣誉感,对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
帮助改正,比如到幼儿园接孩子时,看到其把拖着的小椅子往墙边一扔就跑过来,家长就应该走过去,带着孩子一起把小椅子重新放好。
家长对孩子爱护公物的教育要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养孩子更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千万不能抱有“树大自然直”的侥幸,对孩子不爱惜公物的行为,不要不以为然,或者把它视为细枝末节的小事,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就会做好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万万不可忽视、放任。同时,对孩子爱护公物的教育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
需要一点一点、反反复复、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对不爱护公物的行为,一次也不放过,要耐心帮助孩子改正过来,直到形成好习惯。对于意志力不强、随意行为较多的孩子来讲,这种教育的持续性是十分重要的。
爱护公物,家长要起好表率。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父母的言行举止耳濡目睹的熏陶下,慢慢的渗入到了孩子的心里。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孩子做好示范和表率,当好孩子的榜样,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的行动比对孩子的说教更有引导力,孩子很多的行为都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
要培养孩子具有爱护公物的美德,首先家长要做爱护公物的表率,用正确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额榜样。试想一下,如果家长随意采摘了公园里的鲜花,对公共环境不去爱惜;爬上古树搞摆拍,把丑行当美来欣赏;在古迹上乱刻乱画,给千年文物造成损坏……。那么,这样的家长又怎么能说服、教育孩子爱护公物呢?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强,他们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会潜移默化的受父母的言行举止的影响。因此,在爱护公物上,家长要带头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财物,不化为私有;要爱护公共设施,使其能够为更多的人服务;要敢于同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做斗争等。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给孩子起好表率作用,孩子就会向家长学习,慢慢的懂得爱护公物的道理,逐步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一代影响一代,终将形成爱护公物的好家风。
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教,如同无声的教诲,不仅会在言传身教中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会在润物无声中助孩子立起人生坐标,让人终身受益。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努力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做到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