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2.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启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真理  领域  建树  司空见惯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无聊  不可思议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见微知著  灵感  机遇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板书:提出观点)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过渡:作者说“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还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论证观点,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文章。(板书:论证观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通过简要回顾,关联上节课讲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导向,再次进入文本学习情境。
二、问题探究
(一)五角星的剪法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作者是怎么利用这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你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事例有何相同之处。
2.探究过程
科比英文(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这三个事例的相同之处。
(2)小组讨论事例写作的特点,交流梳理共同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学生默读第35自然段,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探索真理的过程相同。
引导:聚焦第一个事例,默读第3自然段后思考: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预设:先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再写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之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影响都会改变颜,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引导:阅读第4、5自然段,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事例,叙述顺序是相同的,因此描述的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发现现象,接着提出疑问,再反复进行实验,最后取得成果。
(板书:发现现象 提出疑问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真理的发现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细微小事。
引导:是哪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思考?有何共同点?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
预设:“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思考。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到真理。
预设1:这些科学家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现象里发现真理的。
预设2:文中提到的“细微”“司空见惯”是科学家研究发现的共同点。
引导:科学史上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里发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燕昭王
预设1:牛顿因砸在自己头上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
预设2:鲁班因一种带齿的野草,发明了锯。
点拨补充:莱特兄弟因一个飞行玩具而对飞行器大感兴趣,研究发明了飞机;瓦特因一个开水壶,发明了蒸汽机。
引导:为什么科学家们能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里发现真理?
预设:他们都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板书:见微知著)
2013国五条
探索真理的精神相同。
引导:同学们,仅仅善于观察有见微知著的发现能力,科学家们就能收获真理,取得巨大成就吗?
预设:还需要不断思考和提问,需要反复地试验。就是文中说的“善于发问”“锲而不舍”。(板书: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引导从文章哪里能感受到他们的这种精神?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雪糕
预设可从“许多实验”“大量的相关文献”“反复的观察实验”这些词句中感受到玩也能玩出名堂小练笔
提问:同学们,请你结合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再去读读题目,现在你认可作者说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理这个观点吗?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 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预设:我认可作者的观点。这两段话是在总结观点。科学家们在经历了反复思考、质疑、研究,锲而不舍地解决了若干问号后,才发现真理。
(3)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一起感受科学家不断探索、锲而不舍发现真理的精神。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边听边体会精神。(板书:不断探索)
4)启发阅读:面对“一百个问号,科学家们从未放弃,坚持探索,不断向真理靠近,这就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上节课的最后,老师让大家课下提前阅读了“阅读链接”中的文章《詹天佑》说说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
预设:詹天佑严谨的态度、坚持的精神、民族的荣誉感……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在对比中发现事例的共同点以及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联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回顾整篇文章结构,仿照课文的写法,学着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2.探究过程
(1)先确立自己要说明的观点,再选取相应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组员互相评价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练笔。
3)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教师引导回顾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①引导:回顾整篇文章结构,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预设: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②引导:在证明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预设: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并展开小组交流。
①引导:仿照课文的写法,学着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列出提纲。
提示:这类观点可以是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功夫不负有心人、满招损谦受益等。
②引导:借助自己的提纲把将要写的内容说给同学听听,看看观点是否鲜明,事例是否能支持观点。
(3)学生自主完成练笔。
4)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
玩也能玩出名堂
其实,玩也能玩出名堂,纵观千百年,因“玩”出名的可不少,差不多都是从司空见惯的物品上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
显微镜,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科学仪器,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它是被“玩”出来的,是1632年由列文·虎克不经意间创造的奇迹。当时,列文·虎克的工作比较清闲,他喜欢在闲
暇之余磨镜片,一边看着大门一边磨,再将磨好的镜片做成放大镜。一天,他突发奇想,如果把两个镜片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于是他便把两个镜片重合起来,没想到这两个镜片竟将自己手上的皮肤放大了数倍。有了这一惊人的发现,随后他又用两个镜片做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无独有偶,美国的发明家富尔顿“玩”出了轮船。有一天富尔顿划着船在河中游玩,累了就坐在船尾休息,并将两只脚下垂在河里,不停地晃荡、捣动。不知不觉中,小船竟慢慢荡到河中心了。此时风平浪静,也没有划桨,船为什么会游动呢?富尔顿看着自己伸到水中的双脚,原来是摆动的双脚推动船行驶。后来,他凭借这件事的启发,创造出了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