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父亲去世三周年祭奠文两篇
下面是xx整理的关于父亲去世三周年祭奠文,欢送阅读与借鉴。
沉痛悼念父亲逝世三周年祭文篇一
  值此父亲仙逝三周年忌日,特邀亲朋邻里共聚一堂,以祭奠父亲的在天之灵。
  亲爱的父亲,一眨眼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了!三年的岁月流逝,带不走我们对您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仰。三年来,您的音容笑貌及安静闲适的身影一直回荡于我的脑海中。怀想父亲在世的时候, 但凡我心有不悦,父亲总能体察,温言宽慰于我。承欢于父亲膝下,是何等的幸福!可惜,父亲去矣!犹如天边飞鸿,杳不知所终!!
  父亲,您一生正直正派、勤勤恳恳、自强不息,历经艰辛操持家庭,为子女的养育和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您对我们言传身教,要求我们一定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如今,我们安居乐业,子女成人,操劳一生的您终于可以安度晚年了,可叹,苍天无情,三年前您因病突然离我们而去,那种措手不及让我们至今心痛不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情此景, 怎不让我们做子女的痛心疾首、抱憾终生。
  父亲走了。您一生节俭、正直、善良的品行时刻指引着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这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您的勤劳质朴,给我们留下了勤恳努力、奋斗不息的决心;您的关心保护,永远教导着我们弟团结、互帮互助。我们一定会牢记您的谆谆教诲,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父亲:纸灰飞扬,恸痛儿心!您安息吧!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我们将永远铭记您的大恩大德,父爱如山。
  父亲,我们永远爱您。在世,您是我们的父亲;不在世,您是我们的神祗。您的音容永在,情感永伴,父爱永存!
  不孝儿
沉痛悼念父亲逝世三周年祭文篇二
  父亲费老大人,在他八十岁生日临近的前三天,撒手离去了。没有穿上他大女儿为他祝寿特地定做的唐装新衣,没有吃一口他二外孙为他买来的生日蛋糕,没有等到他牵挂的两个外孙娶了媳妇,没有等他疼爱的孙女毕业工作拿了薪水来尽份孝心 ,只与日夜守护在身旁
的他二女儿叮咛一句 今晚我要走了 之后,就静静地离去,那么安详,那么悄无声息。
  三年后的今天,我压抑情感的波澜,翻阅父亲人生的这部大书,用颤抖的双手笨拙的文字挂一漏万,追忆父亲生命的点滴历程,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父亲的灵前,以资锥心的纪念。
  一、砸锅卖铁,也要供娃上学
  父亲生于1934年,有关他的童年,很少听他讲过。似乎曾在祖母的娘家生活过好长时间。祖父高大有力,勤劳肯干,养育了父亲和姑母兄妹二人,父亲的童年想必是幸福的。只有上学的事情,令父亲抱憾半生。
  父亲大约在解放前后上的 初小 ,只读了一、二年级。在以优异成绩考入 高小 后,因为要离家外出就读,祖父上下不允,父亲只好作罢。以至假设干年后,父亲看到他当年上学时同班那个成绩特差,常被老师打手板的同学,摇身一变穿了制服,成了县交警队领导,神气十足骑了三轮警摩,从我们村口一次次招摇穿过的时候,父亲不止一次的对我说, 娃呀,要争气呢,念好书才有长进!只要你姊妹几个好好念书,我砸锅卖铁也要供应呢。 说话时的语气和眼神,满含的是不甘和期盼,这也成了我内心深处最痛的一道印记。
怀念父亲  十多年后,当我高考失利蜗居乡村的时候,我一遍遍拷问自己,父亲的失意又要在我的身上重演么?乡镇会计和小学代课教师,被当时的乡下人还是有些眼红的。我决绝地辞掉了这些所谓的工作,去西安求学,最终取得大学文凭,转了干,教了书,从青海调回西安。当父亲看到他的儿女们先后实现了自己未竟的心愿,走出了偏狭的乡村,融入了大都市的人流时,那份惬意与满足,是发自内心而难以自抑的。
  正是父亲的鼓励与坚持,他的五个子女中,有四个上学招干,跻身于知识分子阶层。孙子辈又有一个博士,两个硕士,一个本科,两个专科,彻底辞别了简单的苦力劳作,步入诗书传家的新阶段。
  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和供应,按当时农村的惯例,我姊妹们恐怕一个个仍然在乡下为村妇,为民工,与泥土作伴而苦熬日月。这背后,父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艰辛与汗水啊。但是父母却一直劳累并快乐着,他们打心眼儿里为子孙的长进而自豪。
  二、省吃俭用,近乎苛刻
  人说严父慈母,父亲给儿女的更多却是爱而不宠,疼而不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生
活十分困窘的时候,父亲催促子女放学后拔草喂猪,猪粪肥田。虽然各家只有一亩多自留地,我家的自留地在父亲细心做务下,庄稼长势村上最好:精耕细作,产量突出,缓解了家人的吃粮危机。
  父亲生活的节俭,在村子上是出了名的。
  家里从前九口人,只父母两个劳力,大周末放学回家也出工挣点工分,家庭经济很紧巴。为了保证口粮不断顿,父亲叮嘱祖母和母亲做饭时粗细粮搭配,平日粗粮为主,一周一次面条,一半个月吃一次干拌面。记得有一次,祖母和母亲都不在家,父亲下厨做饭,为我们姊妹五个做了一顿油泼面。面条擀薄切宽,出锅后拌好盐醋,放上葱花、辣面,用烧开的菜油一泼, 滋啦 一声,白雾腾起,香气扑鼻,馋得我们弟几个直咽口水,争相端碗开吃。但菜油只烧了半勺子,等到父亲捞好面条,已经没油泼了。他说自己的饭不用油泼,看着我们吃得香,他的饭就很香了呢。我们都知道,那是父亲不舍得。
  还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那年夏天我胃口不好,本来就羸弱的我愈加消瘦。父亲背着我步行十里去县城看中医。老中医曹六老汉诊断后说,娃没啥病,就是营养不良。父亲有些愧疚,便狠了狠心领我去国营食堂买了一碗大肉泡馍,喂我一口一口细嚼慢咽地吃肉,待
我吃完之后,他自个儿只去要了一碗免费的肉汤喝了。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父亲带我在外就餐,而且还吃了肉。
  即使十多年后,改革开放经济好转,父亲带着我东奔西走跟集赶会,买马、买牛、卖骡子,再也从未在外吃过一回饭,买过一碗茶,搭过一次班车。南至午进,北到黄堆,东至良峪,西至益店,一走一整天,少那么五六十里,多那么近百里,都是干嘴硬腿。当我饿得实在扛不住的时候,父亲就拿出从家里带的烧饼给我吃,口干舌燥的我,哪里咽得下去。腿困脚疼实在走不动了,也只能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默默跟着父亲继续赶路。
  直到现在,我外出依然不习惯用餐,父亲言传身教的节俭作风影响了我几十年,恐怕还将影响我一生。经过那样的磨砺,我开始刻骨铭心体味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艰辛,坚决了我努力拼搏改变命运的决心。强烈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吃苦受累的体验,成了今天的我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2022年我去西安,正巧碰上李家村市场拆迁,商户竟相淸货。一家卖皮鞋的店铺,价格优惠,质量上乘,我看中了一款棕红牛筋底真皮面料皮鞋,以几十元钱批发价买了三双。两双自穿,一双在春节时带回家送给了父亲。那天晚上,在我和母亲再三强迫下,父
亲才穿上鞋试了试,说: 大小合脚,底子也软,舒服得很。放着吧,等赶集逛会或走亲戚时穿。 谁知这一放竟是十多年,直到父亲去世,母亲才从柜子里拿出那双包装依然完好的皮鞋,重新交到我的手中。
  原来,父亲去县城商场看了类似式样和质量的鞋子,标价都要好几百元。父亲觉得这么贵的鞋子,穿在脚上踩在地上太可惜。硬是让母亲收好放着,等时机一定让我拿走。他觉得儿女在外工作,应该穿好些才体面,哪里知道,买一双皮鞋给父亲穿,是我几十年的夙愿。
  当年我中学毕业走上社会,父亲从大队会计职位退下来时,上级慰问老村干,发给他们每人一双皮鞋。父亲的皮鞋直接按我的脚码领了,自己试都没试,就让我穿。于是,我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村小青年中第一个穿皮鞋的人,引得伙伴们眼馋不已。那时我就暗暗发誓,将来等我有钱了,一定给老爸买双最好的皮鞋,也让老爸风光一回。谁料想,我买给父亲的鞋子,父亲仅上脚试了一下,就一直包好放了十多年。
  看着这双皮鞋,我不止一次的泪流满面。老爸呀,今天儿女再买给你十双、八双皮鞋,你也不能再穿再试了,你让为儿如何平复这心中的愧疚?!
  三、助人为乐,不计得失
  如果凭此认为父亲吝啬,那又错了。
  以前我家虽然人多劳少,由于父亲精打细算会过日子,口粮还是自给有余。对于亲友,但凡张口借粮,父亲从不拒绝,甚至还很大度。祖母的娘家,我的舅家、姨家,都从我家借过粮食,而且一借都是几年才还。在那个饥荒年代里,关中农村通行的规那么是,一年借一还二(借一斗,还两斗);半年借粗还细(借粗粮高粱、玉米,还细粮小麦)。抠门的姨夫借了我家两口袋麦子,五六年后还粮时,居然还了两个多半袋麦子,原因是他家的口袋比我家的稍大点。为此我和哥很是生气,父亲却不屑地说,小事见人品,一切看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