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原文全篇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岳阳楼记》课文内容概括
1.第一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盛况,作记缘由.
  第二段:总写岳阳楼的大观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的目的是什么?景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景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8.“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
  “宠”:提升;“辱”:降职。
  9.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
  10.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阴晴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由白天到黑夜。
岳阳楼记范仲淹
  12.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13.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5.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6.“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7.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
  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23.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