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名堂》教案优秀3篇
单元《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课文。
    2.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1949阅兵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边玩边想的良好习惯。
    教具:放大镜
    一、谈话导入
    1. 教师:爱玩,是你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在玩中有什么体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学生交流。
    3. 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 “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针对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
    a. 什么是“名堂”?
    b. 谁玩出了名堂?
    c. 他玩的是什么?
    d. 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二、由疑而入,各个击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中国空调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这一段。
    ⑵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⑶ 教师: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
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2、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⑴ 通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请学生汇报。
    例如:列文湖克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等等。
    ⑵ 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⑶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齐读第四自然段。
    ⑵列文虎克发现了什么名堂?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出并读出来。
    ⑶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⑷ 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⑸ 联系上下文,交流讨论。理解a“小人国”、“居民”指的是什么?
    b.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⑹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有没有人知道?从哪里看出来?(指名读,请学生带着自豪的语气来朗读)
    ⑺“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与“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⑻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 知识拓展、延伸
    1、什么是微生物?
    2、举例说说玩出了大名堂的其他科学家的名字和事例。
    四、讨论交流、回顾总结:
    列文虎克发现的大名堂真的只是“玩”出来的吗?他的玩和我们的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他在玩中不忘思考、不忘观察的品质。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让我们像列文虎克一样在玩中观察,在玩中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五:作业
    课后小练笔
    平时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 玩中做, 做中玩, 玩中做 )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
    2、过程与方法: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
    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小绿魔
    二、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小练笔 含有山的成语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玩出了名堂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
    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篇三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五册第15课《玩出了名堂》,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玩也能玩出名堂小练笔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钟)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15分钟)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5分钟)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骨髓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1、花样;2、成绩;3、道理。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在文章中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