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  来自喜马拉雅
69.【北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心情词签】
本期词签由 冰黛雨 独家提供
【本期关键词】离别  思念  亲情  手足之情
【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精华赏析】
关于苏轼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抒发中秋感慨,表达中秋祝愿,这首词也成为了中秋诗词经典中的经典。第二,就是表达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
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知州任上。中秋佳节的晚上,苏轼挥笔写下了吟咏中秋的千古名作。在这首词前面还加了一行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就是弟弟苏辙的字。苏轼在这首词的序言中说“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一开篇就颇具苏东坡式的豪迈。中秋是一年中明月最美好的时光,岂可轻易辜负!苏轼劈头一问,其实已蕴含着对自然天道的质疑: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着宇宙天地的呢?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苏轼不善饮酒,可是面对着宇宙的玄妙,他也忍不住对酒当歌,把酒问月:他仰望着自古以来就高悬夜空的明月,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思接千载。世间人事在发生着沧桑巨变,可是永恒不变的明月却依然充满睿智地凝望着人间的陵谷变迁。
既然是“把酒问青天”,接下来笔锋自然一转来到了天上:“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间已经沧海桑田,那么天上现在是何年何月何日了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整首词当中最有“仙气”的几句。
随着苏轼的情绪抒发,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高台上翩翩玉立的苏轼,宽袍长袖随着秋风轻轻扬起,好像是一位随时都能御风而行的神仙真人。
苏轼在词中所写到“天上宫阙”其实象征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远离人间俗世,归隐田园山林的悠然。在他的词中,“天上”和“人间”实际是代表着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纠结。
入世固然艰难,可是想要出世却更难吧?无法毅然决然地抽身而退,和万丈红尘潇洒地说再见。那么,还是安心回到人间来吧。“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借中秋夜月引发天上人间的联想与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么下片则转入了对弟弟的绵绵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从高空渐渐西移,转过朱红的高阁,又低低地斜挂在雕花的窗棂上,静静地照耀着那个一夜无眠的人——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
写这首《水调歌头》的时候,苏轼和苏辙分开已经长达六年。有离别就会有离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每次月圆之时我们都不能团聚,都只能分隔两地,遥寄相思呢?词人先是怀疑月亮无情:人间还充满着离别的苦痛,它却自顾自地团圆完满。可是再一转念,他又否定了这一份质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其实
也是有情有义的,对人间每天上演的悲欢离合也是怀着深切同情的,月亮的阴晴圆缺不正象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吗?
既然连月亮都不能常常圆满,那么亲人之间的离别也就不要太过伤感了吧?“此事古难全”再一次体现出苏东坡式的豁达心胸。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脱出来,在历史的时空流转中洞察人生哲理,历史有兴衰轮回,月亮有阴晴圆缺,人生当然也不可能事事如意。不沉溺于暂时的困境,而用乐观的心态来化解悲恸才是真正的超脱。
既然自古以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那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他和苏辙兄弟能够永远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能够永远生活在一轮明月之下,永远彼此给对方以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精神支持,这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一首饱含苏轼对弟弟思念、牵挂之情的《水调歌头》,就在这个特别的中秋月夜横空出世。
【知识点·速读】
1、宋代人过中秋节,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饮美酒。富贵之家自然不必说,“玳筵罗列,
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是中秋之夜必不可少的节目,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梦粱录》)每年中秋节前几天,都城汴京的各大酒店就开始重新装饰门面,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到中秋当天,酒店里赏月的最佳座位早就被抢订一空,“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东京梦华录》)一直要喝到各大酒楼的酒坛子都底朝天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