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1+x拓展阅读(解析版)
(一)素养提升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时代久远、含义艰深,并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与异读字等,初中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让朗读贯穿文言文学习中的始终,能够有效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文言文朗读学习和现代文朗读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通过听读、认读,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这些较为基本的要求。再通过文本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读出感情。朗读形式上也同样十分丰富,可以采用对比读,分角读,分小组读,一人一句轮流读等。但是,
因为文言文的特殊属性,学习时还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1.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文言文不同于古诗,朗读停顿有比较固定的格式;也不同于现代文,意思清晰明了,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在何处停顿。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在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这样能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2.揣摩虚词,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其中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对虚词的把握。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朗读训练时,可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3.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课文两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学习中开展朗读的次数可以适当增加。反复多读,熟读成诵,才能慢慢消除对文言文的隔膜感,逐步培养文言语感。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第三》)
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的自称。师:学世说新语二则翻译译文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之(            )
(2)不知卿家君孤?孤法卿父(            )
【答案】(1)称赞,赞许  (2)效法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此题中有古今异义词,如“法”:效法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称”一词,可根据文意推断为“称赞、赞许”,现代汉语有这个义项。
2.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答案】第一次是问陈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陈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次问“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此是问陈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问“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此是问自己和陈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此题理解好两句问话的意思是答题的关键。
3.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表达了对袁公的尊重,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既然有两问,就有两句妙答。陈元方是个极会说话的人,这体现在他回答的方式上。以第二句的回答为例,两个人,得罪谁都不好,所以讲话要分寸,留余地顾全两位长者的面子。所以说陈元方的回答是最好的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妙答。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
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孔文举年十岁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
【注】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奕世:几代。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阳)
B.司隶校尉(担任)
C.通,前坐(……以后)
D.君与有何亲(仆人)
【答案】D
【解析】D,“在这里是谦辞,可翻译为“我”。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答案】D
【解析】D,“太中大夫是古代的官名,因朝代不同其代表的品级也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答案】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
②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
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仆”“语语”“了了”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陈韪的意思是说孔文举小的时候了不起长大了未必就好。意在贬低孔文举。而孔文举回答说“:想来陈韪)你小的时候,一定很了不起!”看似是夸赞陈韪,实质上是回应陈韪的话,意思是说陈韪小的时候很了不起,所以现在就很差劲。这就是孔文举的聪明所在,极巧妙地回应了陈韪对他的贬低,并对陈韪进行了还击。
【参考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
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俟】等待。【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下车之(                    )
而去(                  )
故人来,与之食(                  )
其自食其言也(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
的看法。
1.①拉,牵拉;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①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出关键实词、虚词,查
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文通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