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1、点睛之笔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
2、有关“月”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本文的线索是“月”,全文围绕“游”字来写。
4、修辞:月入户。(拟人)
5、本文可分为三层:
一层:(元丰·····相与步于中庭)交代赏月散步时的地点和原因(记叙);
二层:(庭下·····盖住柏影也)描写月下庭中美景。(描写)
三层:(何夜无月·····两人者耳)抒发赏月的感慨。(抒情,议论)
6、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看到皎洁的月光照进屋里。(月入户)
7、“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修辞手法是:比喻,用积水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这句话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有四个字可以概括为月如水,这幅画的特点是清幽宁静。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议论句。起画龙点睛,点名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9、如何理解“闲人”二字?“闲人”表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实则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10、描写月下庭中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的景,在其他地方,其他人能看到吗?结合课文回答。不能看到,因为虽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到竹柏的只有“吾两人”,“吾两人”是“闲人”。唯其闲才能夜游,
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11、出文中表现作者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描写友情的诗句一、遂之承天寺寻张怀明      表明只有张怀民可以和作者同乐
二、怀民亦未寝              表明心境相同,欣赏趣味也相同
三、相与步于中庭            表明两人关系亲密
四、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表明两人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12、文中的两人分别是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他们都被贬官,都是“闲人”。
13、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闲人”,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
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放流,《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与此。
答: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所以称自己是闲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