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感悟5篇
最新史记读书笔记感悟1
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
读书笔记大全三十篇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最新史记读书笔记感悟2
自年初陆陆续续的读《史记》,先是听了吕世浩老师的《秦始皇》《史记》课程,有了一点点基础和兴趣,然后从最喜欢、也相对易读的列传开始读,第三步是从头开始读。
为什么最终回到了重头开始读的路上来?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想要搞清楚列传里那些人物的行为动机、心理,得明白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状况,只得从头开始了解,文化是如何传承、演变的。
在跳过目前无法挑战的表后,来到了《礼书》。作为现代人,我对于“礼”是有些嗤之以鼻的,认为是“封建时代的流毒”。本着随便读读的心态浏览。读到太史公认为礼从何而起时,便肃然起敬。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chai),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译文:礼制因人而产生。人们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没有怨恨,怨恨毫无限度时就会引发争斗,有争斗就产生祸乱。古代圣王讨厌这种换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仪道义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会因为物质不足而受到限制,物质也不会因为欲望的增长而显得匮乏,两者相互协调而能长久。
这就是礼制产生的原因。因此礼仪就是一种调养之法。稻米、高粱、五味食品,是用来调养口舌之欲的;香料、鲜花、芳草,是用来调养嗅觉之欲的;钟鼓、管弦演奏的音乐,是用来调养听觉之欲的;精雕细刻的花纹,是用来调养视觉之欲的;宽敞的房间和床榻、几案、坐席,是用来调养身体之欲的;所以礼仪就是一种调养之法。
这和我之前对“礼”的模糊印象是多么不同啊!将“礼节”直接混淆为“礼”,以点代面,认为“繁琐、形式化的礼仪”就是古人倡导的“礼”,果真是因为读书少的缘故啊!
最新史记读书笔记感悟3
最初对《史记》的认识,源于鲁迅对它的极高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前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它是记载古时候的古书。有一次偶然的看到了这本书,我随便一翻就看
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之后,还了解到司马迁,这位胸怀大志,却是一生坎坷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更为他的人格和精神所感动。于是,我拜读了这部名列二十四之首的《史记》。
《史记》就是无愧于那极高的评价。从三皇五帝到西汉盛世,司马迁运用那如篆之笔为世人描绘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面:疾恶如仇的周武王率兵临殷商都城之下,誓伐纣王,除去暴政,还天下人太平;狼烟肆起的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轮番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其间更是文人辈出,百家争鸣,思想界一片昌盛繁荣;文韬武略的秦始皇称帝后,横征暴敛,严法苛政,焚书坑儒,致使民不聊生。
曾经威震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血染长空,以报江东父老......这一幕幕场景如此真实详尽,使人深受感染,陶醉在历史之美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跟从古人过往的经验教训中学到了不少道理:既要宽大为怀,兼听则明,虚怀若谷;更要体贴人民,毕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眼”,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长足。
而作者司马迁,更是令我深为敬佩,他少年立志著史书,青年游历全国为求拜访名师,不断进步。正当他为志向奋斗时,飞来横祸便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因,为李陵辩护而被施以
宫刑。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
即令如此,他仍未放弃著书之志,并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以表决心。当汉武帝见司马迁在书中如实记录自己的过错,雷霆大怒逼他删改时司马迁全然不惧,不事权势,坚持事实。他为何人留下了珍贵的史,实现了让生命价值重于泰山的理想更为当今人们树立了坚贞不屈、追求真理的榜样。
《史记》被司马迁藏之名山而传与他人,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它今日仍被推崇为“史家之绝唱”,足见人们对她的高度赞美与热爱。
最新史记读书笔记感悟4
弘断帛裂,王者的雄风,如长虹利观贯通尘封的心房,豁然,顿悟。从此,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从那青萍之末,罗袜生尘的翩迁而来。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说过。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祥实的材料,独到的见解,优秀的文笔,大放光华于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