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意深刻举例说明
【篇一:如何立意深刻举例说明】
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同学从小就害怕写作文.其实,学写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有自己亲身碰到的写下来,只要有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平时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地写下来,心里怎么想,纸上就怎么写.把有趣的写下来,把感人的写下来,就是好作文.我们说学写作文,就是学习做人,把学习做人的过程,实践的经过写下来.我们做好人,就要写好文章.我们写文章,与其说学写作文,不如说学习做人.那么,怎样写好作文呢?
一、学会观察生活
我们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兴趣造成的.其实,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每天会碰到许多人,遇到许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如果能仔细想想这件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正确认识后将它写下来,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例如,晨会课上老师表扬了调皮大王,大家都很奇怪.原来一向被批评的调皮大王也有优点,也会做好事,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从这么个事例又可看出老师对他的关心及老师善于调动每位同学学习积极性的特点.像这样的事似乎司空见怪,这恰恰也是个作文材料,而同学们却忽视了.所以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关键看我们是否做了有心人去寻、去发现.因此,我们要善于去感受、体验、认识生活,要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这样才能不断得到作文的新鲜材料.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反之,写出来的文章则有可能枯燥乏味,缺少真情实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
二、上好语文课,认真地阅读语文课本.
这与写作有什么关系呢?教材书上选的一篇篇的课文就是一篇篇写得很好的作文,有作家写的,有诗人写的,或有名望的人写的,这些文章都是好范文.鲁迅的《少年闰土》,冰心的《再致小读者》,老舍的《养花》、《猫》、《林海》,朱自清的《春》,巴金的《海上日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文章.上语文课就是平时我们上的阅读课,阅读就是老师在上课时把这些范文作为例子分析给我们听,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他是怎么写下来的,先写什么,再
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儿?老师在课堂就是讲这些道理.语文课就是老师把一篇最好的作文分析给我们听,好在哪里,怎么去学习它.我们把别人的东西,变作自己的东西,把外部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以后就能出口成章了.最好是我们每天花一定时间朗读课文,要有表情地朗读,好段落,精彩的语句要背出来、默出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虽然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精美的课文,但是量太少.一本语文课本收集了约三十篇课文,都是好文章,但毕竟数量有限,只有三十篇左右,还不够,那怎么办呢?要得到更多方方面面的知识,就要到课外去寻,读课外书籍.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我们小学生来说,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就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因此,我们各种书都要读,科技的,文艺的,童话的,诗歌的,故事,小说,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读多看,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读书好比蜜蜂采蜜,只有采很多花,才能酿出更多更好的蜜.如果我们寻
课外书籍,广泛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各种各样的刊物,读得多,得到的知识也多,懂得的道理也多,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就能写出一篇一篇的好文章,所以要广泛地读课外书.
四、坚持每天要写一点东西,勤练笔.
钢琴家是弹出来的,画家是画出来的,同样作家是写出来的.古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勤练是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坚持每天要写一点东西.写自己感受深的,看到听到想到感觉到的写下来.平时,我们勤练笔还要做到
多积累写作素材;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练写片断等.
【篇二:如何立意深刻举例说明】
你好!
广义地讲,作文的“立意”也就在“审题”,在“读”懂题目的过程中,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烁,数分钟内,文章的蓝图即闪现出来。
立意要达到什么要求呢?
2000年的相关信息语文“考纲”首次提出了作文评分“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的要求,对“发展等级”,提出了的四条要求(2005年仅作了一点“微调”)。这四条要求中,就有两条与立意直接有关——第一条: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第四条: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而第二条中的“意境深远”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立意提出的。如果用两个字把“考纲”对立意的要求概括起来,那就是“深”和“新”,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独树一帜”。
为此,考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人们凭自己固有的狭隘的经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惯性”是保守的,用以认识客观事物,轻则片面,重则出现很大偏差,甚至造成错误。思维定势的存在...你好!
广义地讲,作文的“立意”也就在“审题”,在“读”懂题目的过程中,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烁,数分钟内,文章的蓝图即闪现出来。
立意要达到什么要求呢?
2000年的相关信息语文“考纲”首次提出了作文评分“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的要求,对“发展等级”,提出了的四条要求(2005年仅作了一点“微调”)。这四条要求中,就有两条与立意直接有关——第一条: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第四条: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而第二条中的“意境深远”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立意提出的。如果用两个字把“考纲”对立意的要求概括起来,那就是“深”和“新”,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独树一帜”。
为此,考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人们凭自己固有的狭隘的经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惯性”是保守的,用以认识客观事物,轻则片面,重则出现很大偏差,甚至造成错误。思维定势的存在,对作文的审题是极其不利的。
打破思维定势,可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或通过专门的思维训练,从正面获得,使自己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与时俱进”;也可从反面的例子中,吸取失败的教训,使自己不蹈他人之覆辙。这里举几个可吸取教训的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鲮鱼是一种凶悍的鱼,天生就喜欢吃鲦鱼。材料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鲮鱼和鲦鱼养在一个水池里,用玻璃板把它们隔开。开始时,鲮鱼见到鲦鱼即飞快地游去,想吃到鲦鱼,但却一次次地撞在玻璃板上。过了几天,那些鲮鱼都已撞得“头破血流”,再也不向那边游了。这时心理学家把玻璃板抽去,鲮鱼和鲦鱼都混游在一起,而鲦鱼即使在游到鲮鱼的眼边和嘴边,也不去尝试吃鲦鱼了。
这是动物产生思维定势的典型例子——思维定势致使鲮鱼得了一种“恐鲦症”。
据说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也闹过一个笑话:他的家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狗,他要让它们方便地出入院墙,就在院墙下端打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哪知洞一打好,两只狗同时从大洞里钻过……
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也是不少的。某高校为关爱贫困生,在食堂专门开设了一个
贫困生买饭的窗口,哪知事与愿违,光顾此窗口者寥寥。近日多家媒体又报道了某高校创办“爱心超市”之事:超市营业的盈利,用以资助贫困生,营业之外,还广泛收集各种捐赠的物品,陈列出来,等待贫困生来领取,结果,又遭冷遇。对贫困生的关爱和资助,无疑是大大的好事,但好事却不被别人买帐,这究竟怎么了?“凡贫困者,都乐于受助”——这种思维定势忽略了高校里的贫困生与社会上的一般贫困者相比更爱面子这一点差异。
二、发掘材料真金
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含金量”都是很高的,所含的“金”,或是耐人寻味的寓意,或是深刻的哲理,或是现实生活之光艺术的折射。发掘材料真金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试举几个“经典”的例子:
例1: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实验人员把青蛙放进沸水中,受到剧烈刺激的青蛙舍命一跳,蹦出沸水,挽救了自己;而当把青蛙放到凉水中再慢慢加热,青蛙会慢慢适应这样的水温,当它感觉温度越来越高想要逃离时,它的肌肉已经因不知不觉的温度升高而疲劳无力和损毁了,再也不能收缩肌肉奋力蹦出热水。
这则材料中蕴含的道理,一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是“防微杜渐”。写作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例2:美国有一家大型养鹿场,养了2000多头鹿。长期以来,鹿养尊处优,失去一定的抵抗力。有一次,该养鹿场突然发生疫情,鹿子接连死亡,2000多头弱鹿死掉大半。一青年向场主提出一个“引狼入场”的建议,场主采用了他的建议以后,就把20头狼引入鹿场。狼入鹿场以后,弱鹿被食;强鹿奔跑逃命,增强了抵抗力,身体也慢慢强健,鹿场从此恢复了生机。
>读书笔记大全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