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鸡小鸭子》公开课教案
—、文本教学解读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课文讲述的是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起玩,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小鸭子救落水的小公鸡的故事,并配以两幅插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不仅懂得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还能体会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并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道理。
1.识写生字。
本课一共有12个生字要认读,一个新偏旁“提土旁”需要认识。随文正音时需要读准前鼻音“信、跟、喊、身”,后鼻音“行”,翘舌音“捉、直、身”和平舌音“死”。“忽”的读音容易和“突”混淆,学生容易把“忽然”读成“突然”,需要重点指导。
识记“块、捉、急、河、行、信、跟、喊”可以将音、形、义结合起来。可借助拼音读一读,再结合偏旁理解字义记一记,最后用字组词说一说。如“捉”字,可借助拼音认读“捉虫子”,“
提手旁”是指“手”,用手抓紧就是捉,组词“捉住、捉迷藏”;“块”字,偏旁是“土”,最后一笔横变成提,成为偏旁“提土旁”。带有“提土旁”的字还有学过的“地、坡、场”等。“跟、喊”这两个表示动作的字,可通过动作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字形,理解字义。如“跟”,可以请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在前面走,一个在后面跟;教学“喊”字,可以请一个学生上台“喊”,引导学生体会怎样才是“喊”。
“身、死”可以采用字源识字法,引导学生推测字形、了解字理进行识记。
本文需要书写7个生字,可以进行归类指导。“也、他、地”,先指导“也”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再观察“他、地”中的“也”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写好左窄右宽的字;“河、说、听、哥”都是带有“口”的汉字,指导书写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口”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河”中的“口”在田字格正中央;“说”中的“口”字在右上格靠近中心线的地方;“听”字的“口”作为偏旁在田字格左上格;“哥”中有两个“口”,左上格的“口”比左下格的“口”略小。
2.朗读课文。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篇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长,但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
可读性强。课文第二个场景主要是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需要重点指导朗读。教学中,要关注对话中“不”的不同读音,建议先让学生出带有“不”的词组“不行、不会、不信”,指导学生读好变调后的准确读音,切忌解释为什么要变调。读对话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想象、体会所扮演角的语气、情感,让学生始终置身于语境之中,读出不同角的不同语气。
3.语言积累。
联系上下文理解“吃得很欢、急得直哭、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吃得很欢、急得直哭”时,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情景,让学生角代入想象自己就是小公鸡,捉到很多虫子,吃得很开心;或者想象自己是小鸭子,捉不到虫子,着急伤心……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提出问题:还可以吃得怎么样?急得怎么样?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记忆,如“吃得很快、急得团团转”等。学生打开思维后,让他们试着说说这样的词语,如:开得飞快,冷得发抖,痛得打滚等。
在理解“偷偷地、飞快地”时,可以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联系上下文,想象故事发生的情景、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偷偷地”是因为小鸭子要去水里捉鱼,小公鸡是悄悄跟着的,小
鸭子不知道小公鸡下了水。“飞快地”是指小公鸡落水了,小鸭子速度非常快地去救小公鸡。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此类词语的拓展积累。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识字、字理识字等方法,认识“块、捉”等12个生字及部首“提土旁”。
2.会写“也、他、地”3个带有“也”字的生字和“河、说、听、哥”4个带有“口”字的生字,初步掌握左窄右宽的生字的书写。
3.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吃得很欢、急得直哭、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意思,在对比朗读中体会词语的生动形象。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不”的变调;通过角体验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结合插图感受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美德。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导入新课。
回忆已学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图片,知晓小公鸡的脚掌像竹叶,脚趾分开,小公鸡的嘴巴尖尖的;小鸭子的脚掌像枫叶,脚趾间有蹼相连,小鸭子的嘴巴扁扁的。引出新课《小公鸡和小鸭子》。
2.齐读课题。思考“和”在题目中是什么意思?
提示:“和”表示事情发生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那么,小公鸡是怎样对待小鸭子的?小鸭子又是怎样对待小公鸡的?
3.听读课文,随文正音。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随文正音前鼻音“信、跟、喊、身”、后鼻音“行”、翘舌音“捉、直、身”和平舌音“死”。
4.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字源识字法识记“身”,利用身体部位做动作识记“喊、捉、跟”。
提示:“喊”就是用口大声叫;“捉”就是用手抓紧;“跟”就是用脚跟跟随。根据偏旁动动手、动动脚、动动口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2)比一比,识记“块”,认识偏旁“提土旁”。
对比“块”和熟字“快”,认识偏旁“提土旁”。说一说还有哪些带有“提土旁”的字。
提示:带有“提土旁”的字还有我们学过的“地、场、坏”等。
理解“一块儿”,用“一块儿”说句子。
提示:“一块儿”可以理解为“同、一起”。
(3)变一变,识记“死”。
出示汉字“死”,推测“死”字的演变,了解字理进行识记。
(4)画一画,数一数,识记“直”。
提示:画一条横线,体会什么是“直”,数一数“直”有几横,加深印象。
(5)借助偏旁 ,编儿歌识字。
出示“急、河、行、信、忽”,说一说是什么偏旁。
提示:编儿歌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识字方式来,教师最后整合。比如:急急,心里着急;河河,水多汇成河;行行,双人走在路上是行;信信,一个人说话算话就是信;忽忽,勿用心就是忽。
板块二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对应表格提示从课文中出相应信息: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到了什么地方?干了什么?
主人公
到了什么地方
干了什么
小公鸡和小鸭子
草地上
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
小公鸡和小鸭子
小河边
小公鸡想跟着小鸭子去捉鱼
小公鸡和小鸭子
在水里
小鸭子救起了落水的小公鸡
提示:出示表格,帮助学生捕捉相应的信息。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起到了草地里、小河边、水里。在草地里,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在小河边,小公鸡想跟着小鸭子去捉鱼;在水里,小鸭子救起了落水的小公鸡。
2.图文对照,整体感知。
(1)课文中的插图对应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借助插图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提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对应第2自然段,讲的是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课文第二幅插图对应第4自然段,讲的是小鸭子救起落水的小公鸡。
(2)填空:这是一只(  )的小公鸡,一只(  )的小鸭子。
提示:不限定答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读后感受。
板块三  凭借词语,感受形象
1.读句子,理解“吃得很欢”“急得直哭”。
句子1:小公鸡到了许多虫子,吃得很欢。
句子2: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
(1)联系上下文,想象小公鸡小鸭子捉虫子的画面,说一说小公鸡为什么吃得很欢?小鸭子为什么急得直哭?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并结合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嘴巴特点,想象他们捉虫子的情景。“吃得很欢”是因为小公鸡嘴巴尖尖的,能捉到虫子,可以尽情地吃,所以很开心快乐。“急得直哭”是因为小鸭子嘴巴扁扁的,捉不到虫子,吃不到虫子,很着急伤心。
(2)联系生活体验,还可以说“吃得      、急得      ”。
(3)举例积累:很冷很冷可以说“冷得发抖”;很痛很痛,可以说“痛得打滚”……以此来积累这样的词语。
(4)小鸭子捉不到虫子,小公鸡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公鸡?
提示:小鸭子捉不到虫子,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可以说这是一只乐于助人的小公鸡。
2.读一读,比一比。
句1:小公鸡不信,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句2: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1)读完这两句后,你能说一说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