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临江仙·送王缄》是北宋⽂学家苏轼创作的⼀⾸词。上⽚写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勾起了作者对亡妻和故乡的深切思念,想到⾃⼰宦游漂泊的羁旅⽣涯,不禁悲从中来。下⽚写送别时的愁苦⼼情,作者借酒消愁意在排遣内⼼的离情别恨,渗透着浓重的⽆奈和感伤。这⾸词融离情别恨、悼念亡妻、仕途失意、乡愁故思为⼀体,情感发⾃肺腑,沉郁⽽真挚,字⾥⾏间渗透着浓厚的伤感意绪。下⾯是分享的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宋代〕
忘却成都来⼗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知好在,孤客⾃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翻译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已经有⼗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送别,请你将我的伤⼼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吊。我⼜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飘零已久,赋归⽆⽇,⾃成天涯孤凉客。
哪⾥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躯就好像传舍⼀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苏轼写的诗 ⽂学赏析
这⾸词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概⽽⾔之,共有四条脉络可寻。⼀是送别的惆怅,⼆是悼亡的悲痛,三是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四是对故乡的思念。这四条感情脉络交织在⼀起,⽽以⽣离死别之痛为其主脉,遂使此词成为苏轼极度伤感的代表作之⼀。
上⽚写悲痛的勾起、扩展以⾄不能⾃已的情状。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载,因君未免思量”,⼀下⼦触到了苏轼爱情⽣活中的⼀个剧痛点。苏轼爱妻王弗⾃⾄和元年(1054)嫁到苏家以后,⼀直很细⼼地照顾着丈夫的⽣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涯。王弗便在苏轼⾝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防⼈之⼼,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
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治平⼆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亡,年仅⼆⼗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常之⼤。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设法“忘却”过去的⼀切。哪知⼤凡⼈之⾄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载”。这“⼗载”两字恰恰说明苏轼没有⼀年不在想念王弗。每逢⼀年,便作⼀次纪念,添⼀重伤感。⼗年便是⼗次纪念,⼗重伤感。“忘却”所起的作⽤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
痛⽽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下⼦勾起了往⽇的回忆;⽇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陷⼊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语本是“凭君”,“君”字蒙上“因君”⽽省去。这句话是说:今⽇送别,请你将我伤⼼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甚久,⽇常话说故乡眉⼭种种情事,使苏轼知道“故⼭好在”,⾃感宽慰,但⼀⽅⾯觉得⾃⼰宦迹飘零,赋归⽆⽇,成为天涯孤客,⼜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原因有种种。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本来就有⼀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在⼀起,其情怀之恶,更是莫可名状了:由此可见,“孤客⾃悲凉”⼀句的意蕴是⼗分丰富的。
下⽚写送别的情怀及内⼼的⾃我排遣。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肠”,始⼊送别之意。题⽬是“送王缄”,⽽上⽚只写王缄到来后的悲凄情怀,看似与题⽬⽆关,其实不然。盖王缄为苏轼之内弟,即⾄爱亲属。由王缄来到⽽勾起对乃姊的思念,实为⼈之常情。⼈⽣世间,凡百痛苦,苟⽆可亲之⼈,只好忍住不说,⼀任其盘旋郁结于胸腹之中。⼀旦与亲⼈相对,⽅能尽情倾吐。这对排解苦闷,颇为有效。王缄千⾥来访,使苏轼⼗年积闷能对内弟⼀恸,亦可使其愁怀稍得舒展;且王缄此⾏带来故乡消息,苏轼的乡愁虽缘是⽽增。但促膝之际,孤寂也略略得解;更何况苏轼在政治上的种种不如意及⼀肚⽪的不合时宜,早先⽆处可说,眼下⽅可畅所欲⾔,⼀吐为快。⽏庸置疑,王缄的到来,在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分暖意。⽽现在王缄⼜要匆匆离去,当然更使苏轼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使这别愁的分量,与古往今来⼀切单纯的别愁顿
有钧铢之别。但苏轼毕竟是善于⾃持的,⽽且在饯别的宴会上也不宜痛形于⾊,只是送别归来以后,内⼼的痛苦将有不可胜⾔者。“归来欲断⽆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之事,亦已⽆肠可断了。出语之痛⼼彻⾻,实⽆以复加。“殷勤且更尽离觞”⼀句,意在借酒浇愁,排遣离怀,⽽⽆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表。结尾两句,苏轼将整个⼈⽣⼀切看破,以求彻底之解决。这在今天看来,⽆疑过于虚⽆消极。⽽在苏轼当年,舍此似亦别⽆妙法。《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常,忽则易⼈。此如传舍,阅⼈多矣。”此词“此⾝如传舍”⼀句借⽤上述典故⽽略加变通,以寓“⼈⽣如寄”之意。⼜《列⼦·天瑞篇》云:“古者谓死⼈为归⼈。夫⾔死⼈为归⼈,则⽣⼈为⾏⼈矣。⾏⽽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其意。苏轼另有《临江仙·送钱穆⽗》词云:“⼈⽣如逆旅,我亦是⾏⼈。”意思与此词略同,⽽⽤典反不如此词深切。其时苏轼将调任密州知州,其倦宦之情,于此可见。
扩展阅读:关于苏轼的趣味⼩故事
1、⽆⾁与⽆⽵
东坡上风光旖旎,遍布奇花异草,苏轼⾃是情绪开朗,也变得更加浪漫。⾼兴之中,苏轼在房前种了⼀⼤⽚⽵⼦,看着⾃⼰的⽵⼦⾬后春笋,节节⽣长,⾃是怡然⾃得。但是⽣性刁蛮的苏⼩妹见状却闷
闷不乐,埋怨哥哥浪费地亩,只知道玩乐,不懂⽣活之艰⾟。在他看来,就应多种⼀些值钱的草药蔬菜,卖了钱,把⽣活过好,多买些鱼⾁吃。于是苏轼就给妹妹写了这副对联规劝妹妹。在苏轼眼⾥,⼈⽆论在什么状况下都得活得艺术⼀些,作为“四君⼦”的梅兰⽵菊从不⼀样⽅⾯解读了⼈⽣,要勇敢顽强,⼀⽚芳⼼,活出⽓节,清⼼寡欲尤其⽵⼦的⽓节令苏轼景仰。苏轼嗜好画⽵,他对⽵⼦的⼀枝⼀叶都有深深的感悟,都能够悟到⼀些⼈⽣的真谛。
2、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名⿍⿍的北宋⽂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章为第⼀,但他觉得此⽂很像门⽣曾巩所写,怕落⼈⼝实,所以最后评了第⼆。⼀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头地啊(成语出⼈头地就是从这⼉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
3、敷衍豪门
据说,苏⼩妹为了到如意郎君,曾以⽂选婿。当时消息⼀传出,呈⽂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豪门公⼦叫⽅若虚,他对⼩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若⼲篇,谁知⼩妹⼀看,淡
如⽩⽔,便提笔在上⾯批了⼀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苏东坡看到⼩妹的对联,可急坏了。⽅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便悄悄在⼩妹的联语后⾯各添⼀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穷。⽅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妹根本看不上他,⽣怕玩笑开⼤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说:“我妹妹⽂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诗便知:去年⼀滴相思泪,⾄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还真以为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了。
扩展阅读:苏轼诗词经典名句阅读
1.⼤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在《念奴娇·⾚壁怀古》中,苏东坡尽情的歌颂了⾚壁的壮丽风景。同时抒化了对于风雅超的周公瑾的向往之情。此词被誉为宋词中豪放派的巅峰之作。
2.⼈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此句出⾃《⽔调歌头·明⽉⼏时有》。当时苏东坡官场失意,⾃愿调离京城,赴穷乡僻壤为官。睹物⽽思⼈,想起别离7年的弟弟苏辙。便妙笔⽣花,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长终
《前⾚壁赋》乃是苏东坡代表性的散⽂之⼀,也是整个古典⽂坛⽔准的散⽂之⼀。在此⽂中,东坡以极富诗意和思想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当年的⾚壁风情。
4.枝上柳绵吹⼜少。天涯何处⽆芳草
此句出⾃《恋蝶花·春景》。其意从⼴义上⽽⾔,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机会很多,不分拘泥于⼀端。狭义上理解,多指男⼥之间的爱情⽆须固守⼀⽅,可以选择的⼈很多。
5.⽵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旦⼼境超然于物外,外境的⼀切将不是阻碍,“⽵杖芒鞋”尚且可胜飞驰的奔马。⾯对风⾬,亦是风景,⼼中⽆有丝毫波澜。
6.⼩⾈从此逝,江海寄余⽣
寄情于⼭⽔,隐逸于⼭林,超然物外,⽽得⾃在之乐。这是苏轼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的此句最能反映苏东坡的道家思想。
7.古之成⼤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东坡指出,成⼤事者,出众的天资固然是⼀个很好的条件,但是并⾮主要条件。主要的条件,乃是⾯对任何困难之时,要有⼀种越挫越勇、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
8.惊起却回头,有恨⽆⼈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句出⾃《⼘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当时东坡被贬黄州,⼼情抑郁。胸中⽆限冤屈,⽆⼈可诉。⾯对官场的⿊暗,誓愿不栖“寒枝”,以全⾼洁之⾝。
9.⼗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在《江城⼦·⼗年⽣死两茫茫》之中,东坡为了纪念去世10载的亡妻,写下了这些感⼈肺腑的⾔语。
10.休对故⼈思故国,且将新⽕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句反映了东坡极为豁达的⼀⾯:故⼈故国已然过去,⽆须太过牵念;且在这美好时光,醉于诗酒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