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西湖
十首古诗
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1073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写下的其中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诗。
阳光明媚的日子,西湖在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美不胜收。下雨的时候,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神迷茫。这朦胧的景也很美。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的施,那么淡妆或浓妆总能衬托出她的自然美和迷人魅力。
如果说西湖的景是自然形成的,那么它的千古流传之名,必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渲染。苏轼
的这首词,也给西湖的美,平添了一抹文学的彩。西湖与西施,何为淡妆,何又为浓妆?就彷如是“晴好”还是“雨奇”更得人青睐,怕是各有所长总相宜罢。
淡妆总是合适的,西湖的风景在游客眼里也是一样的。
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1085年在江阴之时,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早春,大地回暖,竹林已被新叶染成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已经开出了三两朵早开的桃花,彩鲜艳,向人们报告春天的信息。一鸭子在水里游来游去,它们最先注意到早春河水变暖了。沙滩上长满了藜蒿,芦笋开始发芽,河豚也正准备从海里逆流游到河里。
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出,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春景图。
水暖鸭先知被诗人赋予了浓厚的哲学趣味,引导人们成为尝试和探索水的第一人。
苏轼写的诗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从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去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我认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因为我在庐山。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此诗便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的描绘之中。前两
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庐山,侧看庐山,它的绵延逶迤,奇峰突起各有不同。远看庐山,近看庐山,它的郁郁葱葱,巍峨气势又不相同。原来,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才更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四、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雪白如雪梨,柳条流露出浓郁的春意,飘飘洒洒夹带着如雪梨,充满了整个城市。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此诗是苏轼作于公元1077年。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翠绿的柳枝也透露出浓郁的春,团团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飘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却也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那么的透彻与清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人生看得几清明,结尾一句,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哲理话题,让人去深思这一生中该当如何才叫“清明”,又该当如何才能看得“清明”。
五、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唱台声细,秋千院夜重。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
射出朦胧的阴影。
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这首诗含蓄委婉地透露出苏轼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
一个春夜值千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经常被用来形容美丽时刻的短暂和珍贵。
六、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荷花枯萎了,捧着雨水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菊花的花枝还傲立着抗寒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苏轼在1090年做杭州巡抚时写的。经过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当苏轼在杭州见到刘京闻时,刘京闻已经58岁了。苏轼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坎坷,就应该根据现在的情况来写这首诗。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一个好的年份,当它是橙和绿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荷花已经枯萎,菊花只剩下枝头,但那又怎样?一年的好风景,在经历了严寒酷暑后的某一天,终将不辜负我们的初心,以多彩的方式映入我们的眼帘。
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作于绍圣三年(1096),苏轼被贬惠州之时。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苏轼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
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是苏轼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同时也是对生命的热爱。
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
我的生活裹着厚厚的布,肚子里装满了诗和书。
我厌倦了用老儒煮叶子,但我坚强到可以和儿子一起踩槐花。
你不能拿着空袋子去春马,但你可以看着你老公的车,眼睛四处乱瞄。
像吹嘘世俗世界一样骄傲,他给黄新写了一封信,湿字如鸦。
这首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1964年12月,苏轼罢官与冯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送别好
友董传华,写下这首送别诗(一、此诗作于嘉祐七年,即1062年)。
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所有学问却都在胸中,气质高雅光彩夺人。厌倦了陪伴着老先生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钱就不去置办那些高头大马,只用眼睛看那目不暇接的"择婿车"。高中皇榜时就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了,诏书上如鸦黑字一定会写着你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