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的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师应联系三年级“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的内容做进一步引导,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其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对于习作部分,教师要提前布置观察任务,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为习作准备素材。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文
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以精练、优美的语句描写了诗人观察自然的所得、所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从自然中获得的深刻哲思。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
2课时
爬山虎的脚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发我们观察事物的兴趣。
品析重点语句,了解课文的写法;学习作者连续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做好观察记录。
2课时描写动物的古诗
蟋蟀的住宅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蟋蟀洞穴的特点及其建筑住宅的才能,表现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能留心周围事物。
2课时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
保护视力
通过开展活动,了解影响视力的原因,交流、讨论保护视力的方法,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
小组讨论做到音量适当;不重复他人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1课时
习作
写观察日记
运用本单元课文中介绍的观察方法,写观察日记。
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写法,培养留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课时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了解本单元课文所介绍的观察方法,体会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把握本单元课文所运用的观察方法;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体会表达的准确性;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了解动物的家的称谓;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词句段运用
了解动物的家的称谓;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日积月累
积累关于秋天的谚语。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
 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
 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重难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课件
暮江吟
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暮江吟》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从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同学们请看PPT,上面的图片正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初步感受这首美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过渡:“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吟”,即吟诗。谁在吟诗呢?当然是诗人白居易。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要注意其发音方法。“吟”是前鼻音,“瑟”是平舌音。另外,还可以结合其形近字进行识记,如“暮”就可以利用与其字形相近的字来识记。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诗歌划分节奏。
提示:要注意语调和重音的变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教材插图课件,引入古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1)图上画了哪些人物、景物?(斜阳、江水、诗人、岸边的树和草。)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季。)
(2)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残阳。)后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露珠、新月。)
(3)古诗中哪两种彩形成鲜明对比?(瑟瑟;红。)这种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一绿一红的鲜明对比表现出夕阳斜照下江面上的绚烂景象,写出了景物之美。)
(4)古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结合问题理解诗句。
(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样的?“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