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左河水的《立秋》将这一时节的环境特点描写的栩栩如生。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左河水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诗词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自然景观朴素、淡然、空旷、辽阔,仿佛空中流动着无声的音乐,那是天籁,那是福音,那是与自然同在的一种心境和情景的融合。像这样的环境诗歌,俯拾皆是。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描写动物的古诗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无不是经典诗词,且都是诗意盎然的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古诗词。
然而,“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这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惠特曼面对美国生态问题愤然写下的诗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
人类面临的生态恶化并没有因一个诗人的呐喊而减轻,反而愈演愈烈,成为全球性危机。诗人的良知呐喊仿佛受到了嘲讽。
一句顶一万句。当我们的城市被垃圾,污水包围着时,我们才开始意识到,我们那原本充满诗意的环境被破坏了,文学创作的土壤也因此受到了破坏,我们很难再写出古诗词中的优美诗句。
毋庸置疑,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古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看到长江,李白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到黄河,陆游写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看到落日,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看到雪景,岑参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诗词文学的发展,同时,无数文人墨客、诗词大家也利用诗词呼吁公众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终日,恣意破坏竹林生态,便写下了“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表达了对嫩弱春笋的惋惜。
白居易“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杨柳枝词八首之七》),劝诫人们不要攀折柳枝,对一草一木的悲怜情怀跃然纸上。
王建在《寄旧山僧》中写道“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问题。
中国古代诗词所讲意境,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环境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诗词可以保护环境,环境保护也可以促进诗词的发展,这就是诗词与环境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