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800字五篇
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
以下是给大家的观看电影活着观后感及影评800字,希望可以帮到
大家
《活着》这部电影根据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的。《活着》是作家
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纵,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
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
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中
很多情节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又看了遍小说。电影和小说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活着》能够说是他不同风格的代表作。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
正确男演员奖等奖项。虽然电影给人伤感,但
远没有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是福贵身边的亲
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死亡所产生的悲哀感是十分紧凑的,让
读者感觉到生命的脆弱。而电影在表现这点上有点散漫,也不够着重,反正是想死又死得不能感动人,要死又死得不彻底。比方有庆
的死,小说中本来是写有庆给县长的老婆去献血,结果他献死了。
不像电影里死得那么不值一提,荒谬却不如小说那种写法让人心痛。如果这件事跟后面凤霞难产而死的事联系起来,两个小孩都同一家
医院里,就更具有杯具彩。然而电影中却参加了政治因素,张导
在电影中加了一些挖苦的东西。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
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
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
当年透过赌博赢取福贵祖屋的龙二在建国时期抗法和破坏国家财产
而被判处死刑,福贵感慨着自己的“幸运”。虽然龙二的死是因为
其违法抗法,他被毙也是死有余辜的,而福贵如果当年继续保存
着祖屋,那他难免也会成为一个冷酷自私的刻薄地主。而且这样的
剧情描述更显示出了这种乱世年代,世事无常。活着这部电影十分
的长。整个电影的过程给我活着真好的感觉。活着真好不仅仅是对
自己也是对家人、朋友的一种抚慰,一种幸福。
主人公名为徐富贵,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但因为沉迷赌博输光
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他自己也沦为佃户,与妻子家珍及一儿一女
困难度日;战争爆发后,富贵不明不白地被抓去当了壮丁,幸运的是
他在林弹雨中活了下来,回到了家乡;解放后没有过上几天安生日
子便又开始了,生活虽困难却也能够维持,可却不料儿子有
庆意外早夭,富贵与家珍悲哀欲绝;到了六十年代,那个时期开始了,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女儿凤霞到了好婆家却因产后大出血惨死。在电影的最后,富贵与家珍都已年老,与女婿和外孙一齐活了
下来。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影改变了小说中客观冷峻的叙事视角,以一种
带有感情彩的主观视角对故事进展了二次架构,这就使得电影更
显温情,小说中始终冰冷消沉的风格也有所缓和。同时,电影取景
并非单调沉闷的,反而彩艳丽富有生机,这也使整个电影多了一
丝乐观向上的基调,而彩运用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杯具发生时用艳
丽的彩来反衬生命的惨白无力,使得情节更有张力。电影中的配
乐也可圈可点,贯穿全剧的只有一段简单的二胡,是喜是悲全都是
一首曲,每到抒情处就会由远及近地悠悠地想起,无尽的意味在这
一首曲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悲的时候凄凉至极,喜的时候却也是笑
中带泪,令人感受到命运自带的酸涩情绪,不可谓不高明。
从电影主旨来说,电影在必须程度上改变了小说本身的主旨。余华
写活着的本意并非是为了赞扬生命的强韧,也无意在文字中鼓励人
们追求期望、信念等完美事物。小说中的结局是除了富贵之外所有
的人都死了,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足以支撑生命存在的感情、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而他还继续顽强地活着。所以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这种对于活着本身的诉说似乎才是余华的本意。他像一个完完全全
的旁观者,冷冰冰地表达着富贵杯具的一生,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
彩,不去评判富贵对错与否,甚至不愿剖析富贵的内心,采用一
种“隔离式”的叙事手法,仅透过对人物行为的白描来为读者带给
这样一种形象,而对这一形象的内心活动却全然不管。余华并不是
在透过富贵的一生来向我们传达他详细的价值决定,并不是要告诉
读者如何活着才是好的或对的,他所要传达的是高于此的对于生命
本身的哲学性思考,想透过文字告诉读者终究什么才是生命,什么
才是活着,他在探寻活着的本质形态终究是什么,并由此表达一种
对于生命的敬畏。这一点在电影上的表现是极为困难的,因此电影
对主旨做了修改。结尾处家珍虽然患病却仍旧活着,在小说中应已
去世的女婿和外孙也还安康无忧,四个人
虽然经受了种种不幸与痛苦,却还能坐下吃饭聊天。对于那里的富
贵来说,活着是充满期望的。他在结尾与外孙对话,“鸡长大就变
成了鹅,鹅长大就变成了羊,羊长大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馒头(富
贵外孙)就长大了,就过上好日子了”这句给人以温暖的期望。在那
里结局也在必须程度上构建了新的主旨,即只要坚韧地活着,不被
无常的命运击倒,不因生活的痛苦而自暴自弃,就必须会看见活下
去的期望。电影的处理在我看来十分精妙,我并不认为在这部电影
中完全复原小说中的主题是能够实现的,影视与文学之间有宏大的
代购,即使情节能够生硬复制,内涵也是无法完整传达的。《活着》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片中对于人性的反思与对于“活着”的探讨始终能为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动,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自省。我想伟大的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吧。
比方:福贵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传统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团圆观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于福贵,她为了儿子的将来离开了好赌的福贵,却也在得知丈夫改正自新后
主动地归来。这种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对丈夫及其
家庭的忠诚,另一方面却从她对福贵抱有依恋、不离不弃的单纯想
法中折射出封建观念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盲从思想。
但是,在封建社会,妇女因为缺乏独立的经济,被迫困守夫家,也
有迫于无奈的因素。家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更好地配合福贵
的良民形象,家珍与福贵的本性相似,思想觉悟也在同一水平,只
是两人一张一合,互为平衡、补充,构成一条有矛盾,得以推动情
节开展,但没有根本冲突,得以保存家庭温馨的气氛的线索。
还有就是有庆和凤霞的弟情深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当
小小的有庆和几个欺负的小孩在扭打在一齐,当有庆将面条倒
在“坏小子”的头上,当凤霞去砸汽车的玻璃的时候……在有庆、
活着真好
凤霞,福贵、家珍一家的亲情的细节的精细设计上,我成认我比起
小说更喜欢这些生活化的场景,因为和小说的间隔感相比,我更喜
欢那里的真切和热度。
我认为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简单些。那就是张艺谋加了一些挖苦
的东西。例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
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
东西。活着这部电影十分的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
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
是抚慰,就是支柱。
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的地方都提到了活着,不单单是影片
的名字,还有影片中给我们处处能够听到的词语,那就是—–活着。例如: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
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
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
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葛优演得棒极了。真棒那一段听到声的时候。如果不是福贵赌输
了祖传的房子,那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
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书上更惨,是输血输多了,输死的,无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义害了MD)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
家珍哭得死去活来。之后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福
贵抱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
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
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