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准则主要变化对财务比率分析的影响
   
财务比率分析是企业财务评价中最基本的方法,它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股权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信贷人评价信贷风险做出信贷决策的基本依据。当然企业财务评价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判断过程,单纯看计算财务比率得出的数字没有任何意义,而必须将这些比率在不同企业和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引入,许多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本文试图说明新准则体系中的重大变化可能对企业财务比率分析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在新旧准则交替的重要时期进行财务比率分析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新准则主要变化对财务比率分析的影响
采用新会计准则后,我们关心的问题在于财务比率的变化是否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差异,以及按照不同会计准则得出的财务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以下分析了新准则的主要变化可能对财务比率产生的影响,选用的几种常用的财务比率包括存货周转率(营
运能力)、流动比率(短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长期偿债能力)和净资产报酬率(盈利能力)。
(一)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新出台的合并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我国原来颁布的一系列企业合并相关规范没有明确规定采用哪种会计处理方法,但迄今为止我国出现的企业合并案均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美国也表现出这样的倾向,权益结合法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使会计报表更加“好看”。下面以一实例说明会计处理方法变革对财务比率的影响。
假设A公司通过以股换股方式发出市价200万元的股票拥有了B公司全部股权,合并日A公司资产账面价值800万元,负债账面价值500万元;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100万元,资产账面价值200万元,负债账面价值100万元,经评估资产公允价值250万元,负债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A公司合并当年净利润50万元,B公司净利润25万元(合并后实现净利润10万元)
由此可见权益结合法往往可以导致合并当年净利润较高,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较低,净资产
报酬率高。如上例,在合并当年,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可以使净利润相对购买法提高25%((75-60)÷60),净资产报酬率相对购买法提高56.25%((18.75%-12%)÷12%)。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增值越多,两种方法处理结果的差异就越大。可见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由权益结合法向购买法的转变对财务比率分析产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在合并以后年度由于权益结合法下确认的资产负债较低,必然导致成本费用较低,例如新准则规定对非同一控制下按购买法处理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显然不论在合并当年还是合并以后年度,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报酬率往往会高于购买法。
(二)所得税准则的变革。新准则参照IAS12引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消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使用的应付税款法。两种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应付税款法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全部在当期利润中予以确认,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由此可见,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应付税款法应全部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按资产负债
表债务法,其影响金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这就会导致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增加以及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的减少;反之,若企业存在较多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会导致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减少以及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的增加。
例如某公司本年度净利润200万元,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元,所得税税率33%。按照应付税款法,当期所得税费用为99万元((200+100)×33%);而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当期所得税费用仅为66万元(100×33%),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3万元,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会使企业利润增加33万元,权益增加33万元。相反若该公司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0万元,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会使企业利润减少33万元,权益减少33万元。
(三)存货准则中存货管理办法的变革。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后进先出法是传统会计模式下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一种存货计价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广泛使用,然而FASB和IASB相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原因在于后进先出法下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而先进先出法下的期末存货价值更具有价
值相关性。在物价上升及企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相对于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会调低当期销货成本,调高利润和资产,从而调低存货周转率,调高流动比率和净资产报酬率。若物价持续下跌,则会带来相反的结果。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当期利润下降,流动比率和净资产报酬率下降。
(四)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变革。过去的《借款费用》准则将可资本化的资产限定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而新准则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扩大到“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使期末存货价值偏低,而这样做就歪曲了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实际价值,这种差异会递延到以后各期的利润表中,虚增后期利润,显然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而先进先出法恰恰相反,虽然使本期利润
新会计准则
有所增加,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更加贴近实际,更能满足投资者长期决策的需求,这是因为利润表反映的是短期经营成果,资产负债表却体现了企业的长期资金积累。
此外,新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必须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不再允许使用过去普遍采用的应付税款法,并且在税率变动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即只可以采用债务法,不允许采用递延法。这里的债务法指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不是原来的利润表债务法。这种方法更能反映企业将来与纳税有关的现金流量,使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税款数额更富有资产或负债的意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认为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该种观念可促使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评价,提高预测的价值(相关性的一个方面),而利润表债务法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更注重利润表。基于此,新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税款,旨在真实体现资产和负债的未来可收回金额,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现金流。
(三)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充分,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服务
由于信息是规模收益递增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越充分,信息使用者在作决策时可利用的相关
性信息越多,越有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新准则增加了信息披露的范围,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增加了应单独列报的项目:交易性金融资产、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生物资产等;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权益作为权益项目列示。这些新增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列示,使信息使用者更易于理解和分析它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有的放矢进行决策。其次,细化了相关内容,如利润表中取消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而是要求按大项列报,如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这样就能够揭示营业外收支的结构与构成,便于投资者识别其来龙去脉,在做相关决策时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运用间接法调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时,就需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集体的减值准备,在以前的报表中我们就很难直观地进行分析,而现在只需资产负债表就可以直接分析调整了。第三,利润的表述强调构成要素。原准则把利润表述为“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明确的是利润分别来自企业的产品销售、对外投资所得和营业外三方面。而新准则表述为“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这样表述强调了收入、费用两项会计要素的作用,同时把利得和损失明确提出,把企业提高利润的
要点定位在加强主营业务收入和降低费用的管理上。无论利润是增加还是降低,企业都必须从收入和费用两大方面及利润的获得和损失的构成去寻、去披露原因,这对报表使用者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且对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更是利好。
诚然,新会计准则的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此,例如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等方面也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是纵观会计准则制定与颁布的全过程,可靠性与相关性仿若新准则体系的动脉和静脉一般贯穿始终。今后,会计制度将逐步取消,企业在运用和选择会计政策时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如何更好的实施会计监督关键就看其会计信息质量的命脉是否在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因此研究新准则的主要贡献,现实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