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阅读训练
专题二  记事类文章阅读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计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一、认真阅读全文,抓住文章脉络思考。全文的脉络就是文章的线索,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有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文章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一个事物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出文章的线索有助于我们解答给文章分段、划分层次等类型的题目。在答题之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读完全文,并从中出文章的脉络。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处理材料、安排材料的技巧,有助于了解文章的谋篇与布局,甚至有助于培养我们缜密的思维,这对我们做题有很大作用。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其具体含义和作用。在记事类文章中,有一些重点词语需要我们去认真理解。例如,过渡句中的关联词,表示时间变化或空间转换的词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是文后答题时会涉及的,在阅读时,我们要及时地捕捉到它们,重点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这对后面的答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抓住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细节。细节是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人物心态的真实体现,是窥视人物性格的最佳窗口。能够折射出人物性格的寻常细节,包括肖像、动作、话言、心理、神态等。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留意这些细节,并要子云结合故事情节和上下文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挖掘。这种分析、挖掘,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直切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地引发对人物的爱憎评判。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底盛开一朵花
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②我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得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满脸黑的皱纹 ,一套灰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③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我不好意思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零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山东济宁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南京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④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尴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诧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粗心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处境困难,不好处理或(神、态度)不自然。
(2)觉得奇怪。
(3)做事马虎,不细心。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的准确把握。可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
2.画线的句子是对老太太(神态 外貌)的描写,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是()。
A.写出了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物形象,和后文的行为发生了冲突、对比,加强读者的印象
B.写出了一个生活艰辛的人物,为后面替“我”投钱展开铺垫,突出人物善良、美好
的品质
C.写出了一个苍老土气的人物,暗示了“我”心中鄙夷的态度
【答案】外貌  B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人物的细节描写方法有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的作用:写人,刻画人物性格,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记事,烘托环境气氛,连接故事情节;说理,丰富作品内涵,揭示主题思想。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的老太太的外貌,“满脸黑的皱纹,一套灰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的绣花鞋”表现了老太太生活的艰辛,为后面替“我”投钱展开铺垫,突出人物善良、美好的品质。故选B。
3.在公交车上,“我”的尴尬和狼狈是()。
A.“我”的钱太多了
阅读文章B.车厢里的人太多了
C.“我”不到能买车票的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注意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通过阅读“我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可以得出,“我”的尴尬和狼狈是因为“我”不到能买车票的钱。故选C。
4.“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老太太的话把车厢里的人逗乐了。
B.车厢的人听了“我”和老太太的对话觉得老太太很可爱。
C.这是发自内心的笑,饱含着车上的人对老太太的赞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
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结合全文,“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
灿烂、那么自然”这句话饱含着车上的人对老太太的赞许。故选C。
5.本文实际写了三次投币,三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好心的姑娘帮老太太投了一块钱  好心的老太太为“我”投了一块钱“我”要为像自己一样粗心的人投币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并理解文章内容。第一空结合“三年前,我(老太太)第一次到城里坐车……”可知;第二空结合“先生,我(老太太)这里有一块钱,你先拿去”分析;第三空结合“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的人,替他投一块钱”分析。
6.文章的题目“心底盛开一朵花”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每个人心中都如花般善良、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首先要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也是说标题的字面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第二是深层的含义,可以有引申义和比喻义,还有象征义。标题的作用就是作为整篇文章的线索,也就是说文章的情节就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通过选文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花”代表着美丽与芳香,体现在人的品质上是善良与美好。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
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等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都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故伎重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学校发的三个馒头,“我”最先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娘不仅骗二丫娘“我”带回了馒头,还多说了两个,其用意是什么?
4.为什么“我却唯的一声哭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夜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很平凡,但值得我把它记下来。
那天晚上,我在旅社到铺位。当走进5号房子时,这里先来的四位正在“双吊主”,闹腾着,有一个正狼狈地钻着桌子。门口当风的一个床位是我的,我静静地斜躺在被子上,掏出书,试图到书中去躲避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