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三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展示三峡自然风光。
教师导入: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凭借一百五十多字的一篇短文独领风骚,流传千年。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学生朗读、点评。(重点注意不读错字,不漏字,并把握好节奏)
3、学生根据大屏幕显示的答案,交换批改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4、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5、提问抢答落实翻译。
6、总结课文字词知识点
(第三课时)
三、深入研读
1、小组讨论,理清思路。
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一起来看看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导学案的引导,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 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
第二部分(二~四段):以夏、春冬、秋为序,分别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2、深入研讨。
(1)三峡的地貌究竟有怎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明确:
特征有:山高、岭连。
依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四季景的。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①请分别用四至六个字概括三峡的四季之景。
②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的呢?
③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
④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⑤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①三峡的夏天水流湍急;三峡春冬之景是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是水瘦谷寒。
②写春冬之景从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漱其间”等。同时“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巘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③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④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⑤结尾引用渔歌更衬托了三峡的凄凉。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以写景为主,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
目的是描绘壮美景,抒发感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了对三峡欣赏赞叹之情。夏天写了江水的奔放美,春冬写了江水的清幽美,晴初霜旦写了凄婉美。
3、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注重字词的锤炼。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课文。
(2)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山高岭连
夏季水流湍急
水春冬清荣峻茂
秋季水瘦谷寒
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阳欲颓:坠落四时俱备:都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①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
②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③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
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将这篇短文声情并茂地吟诵给父母听。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教案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出文中描写月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