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恰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3.中招考点:
重点实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翻译,思想感情的把握。
4.学情分析
重点句子的翻译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比阅读课外的失分率比较高。
二、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3、赏析重点语句;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苏轼复杂的内心感受。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 生生互背,师抽查落实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 指名黑板前默写重点句子。其他生在下面默写。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 小组讨论,整理答案。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补充。
四、教学过程
复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
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一: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复习指导一
复习内容
字词解释: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  中庭  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何夜无月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夕日欲
古今异义:月入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晓雾将
复习方法:朗读、识记课下注释,归纳整理。
复习时间:5分钟
复习检测一:
文言知识:学生抢答: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考虑  相与:一起,共同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 五交辉:交相辉映
一词多义:
  何夜无月:疑问代词,哪里  何陋之有:疑问代词,什么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古今异义:月入户  古义:门  今义:窗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有贬义,常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补救强化练:
l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
四时俱备:四时             
晓雾将歇 歇:            
③夕日欲颓  颓:                  
④与其奇者 与:           
2、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
①五交辉 
译文:                        
②沉鳞竞跃
译文:                       
参考答案:
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①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学生能说出重点实词的意思。
重点掌握字词解释.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目标二: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复习指导二:
复习内容:全文背诵,重点句子翻译,默写
复习方法:背诵、口头翻译
复习时间:5分钟
复习检测二:
1、全班在教师提示下全文背诵,指名背诵。
2、指名黑板前默写重点句子。
3、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造型,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补救强化练: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能掌握翻译句子的方法,准确的翻译出来。
重点句子的翻译。
目标三:赏析重点语句;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苏轼复杂的内心感受。
复习指导三:
复习内容:
(1)赏析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如何理解文章末句的“闲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3) 《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复习方法:小组讨论,整理答案。
复习时间:5分钟。
复习检测三: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补充。
(1)赏析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明确: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竹柏倒影之清丽淡雅,描绘出一个空灵摇曳似真亦幻的境界。想象奇特,笔墨简练。
(2)如何理解文章末句的“闲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明确:“闲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能欣赏到月光之美;二是指屡遭贬谪之人,表现苏轼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全文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失意的感慨。总之,表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3) 《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补救强化练
1、按要求回答问题。(4)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                两种视角,写                ,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                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              流露于笔端。
参考答案:
1.①仰观俯察  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  的自得之态。
.能理解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情感。
当堂训练
2011年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答谢中书书教案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答案1.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2.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