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
    1.反复诵读,通过句式、节奏、用词来感受古代小品文的特点。
    2.品味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文中“主客一体”的诗意境界。
    1.以拼散结合、节奏明快、用词考究,呈现出形式和内涵的双重之美。
    2.在主客一体、寓情于景中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独特领悟。
    二、文本解读
    《短文二篇》包括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言小品。
    《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作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其实是南朝齐梁年间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书信的部分节选。六朝时期,不少文人往往希望从大自然中得到精神的慰藉。陶弘景在
写给朋友谢中书的这封书信中,不仅与友人描绘了自己眼中的山水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于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情,还将自己比肩谢灵运,颇有自得之意。
答谢中书书教案    首句中的“美”字概括了全文内容,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描绘了山之高峻、水之澄净、林竹之青翠的四季之景。然后又转向一天当中的早晚之时,通过描写猿鸟、游鱼等,表现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发。这里的描写采用拼句,每句四字,对仗工整,句式整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文中采用多种视角的变换,从距离、高低、动静、范围、时间等角度来描写江南的山水鸟兽,用笔虽简,却能精准地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描绘出一幅宏大开阔、万物勃发的江南山水美景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在畅快。
    “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将江南山水比作人间仙境,直抒胸臆,毫无掩饰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面对山水美景的由衷感慨,情感丰富细腻,意蕴起伏跌宕,可谓神来之笔。如果说“康乐”二字,表明了作者对先贤谢灵运畅游自然、寄情山水的仰慕与追随,“未复有”三字则急转而下,道出了作者对当今世人不懂山水
、不解风情的深深惋惜。“与其奇者”看似指向康乐,其实还委婉地表明了自己能够从山水中享受自然意趣的不流于世俗的自许之情,真是一波三折,含蓄隽永,回味悠远。散文的自然流畅和骄文的整饰凝练在文中实现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圆融畅达的风格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作者苏轼被贬滴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所作,此时的作者因“乌台诗案”成为了一名有职无权的闲官。全文仅仅85字,却能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自然交融在一起,不仅叙事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还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静、脱尘忘俗的氛围。同时,借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这种特定氛围之下复杂微妙的心绪。
    文章开篇为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然后写景,运用一个比喻句传神地描绘了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明的月,营造了一种静谧通透、悠然清雅的夜之美。最后是议论和抒情,作者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判断句,特别是突出了一个“闲”字,表达了自己融孤寂、悲凉、欣喜、洒脱、平和于一胸的复杂心绪,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作为文章首句,起到了引领全文的作用。看似平和自然,却立意深远,一个“美”字道出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表达了自己的志趣所在。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六句选取了峰、流、石壁、五、林、竹等景物,围绕其特征加以生动的描写。 “人云”这一夸张描写是对“高”的具化,突出山之高耸与雄伟;“见底”一词通过写实,表现水的清澈与透明,作者通过视角变换,先仰后俯,让山水尽收眼底,给人一种开阔宏大之感。接着是平视四周之景:彩纷呈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竹园,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此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形皆具,精彩纷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沉鳞竟跃。
    这四句描写从上文的“四时”转向了一日之早晚,并且聚焦于猿鸟鸣和沉鳞跃。通过对其动态描写,描绘了清晨薄雾即将消散,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西下,水中潜游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展现山间万物灵动自由、生机盎然的景象。用词精准,画面灵动,再一次呈现出大自然的美好。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荷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描写堪称高妙!全句无一月字,却让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积水空明“运用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月如水,澄澈通透;”藻荷交横“给人一种动态之美,既承接上句“积水”这一比喻,又借水草的摇曳多姿来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雅致。这处描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设喻精巧,想象奇特。作者沉浸其中,主客融为一体,既描绘了月光笼罩之下的清幽世界,又暗含了作者遭受贬滴、身处逆境中自解自适的生活状态。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判断句来抒发感叹,其中的“闲”字乃点睛之笔。到处都有月光,到处都有竹柏,可是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来静心赏月的,除了自己和张怀民,应该没有别人了吧?这一句道出了作者遭贬后滴居黄州的闲散生活,明显有一种苦闷悲凉在其中。但这个夜晚的月光如此皎洁清幽,竹柏之影如此清丽雅致,能让自己有幸看到,令人欣喜,陶醉其中,乐而忘返,也是事实!是幸还是不幸?只能说苦闷之中杂有欣喜、洒脱、旷达的复杂心绪,自嘲、自慰、自许、自解,万般情,一语皆蔽之。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反复诵读整句,借助联想和想象绘制“仙都”胜景,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2.揣摩结尾散句,探究作者隐逸山水的志趣追求。
    中国历史上,朝庭宰相千千万,“山中宰相”只一人,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是《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齐梁时道教的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稼(今江苏南京)人。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并遍历名山大川。梁武帝萧衍即位后,曾多次派使者礼聘其到朝中为官,他坚辞不受。无奈之下,梁武帝只能经常和陶弘景书信往来,请教治国理政之道,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活动设计一:欣赏山川之美
    1.看图索句:熟读文章,为下图快速说出对应语句。
    2.看图背美句,理清其顺序,并体会运用这种顺序的好处。
    3.山川之美串串说:任选一景,参照句式,运用修辞手法,美说山川。
    句式:___________美在__________,___   
    如:一座座山峰,美在其雄伟高耸,它们一个个直钻云层,好像不把天戳个窟窿不罢休。
    活动设计二:写景技法大转盘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顽,沉鳞竟跃。“这十句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作者究竟运用了哪些手法?说说你的理解,看看是否和上边转盘上的内容一致。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句仅八字,先仰视后俯视,对仗工整,生动地写出了山之高耸与水之清澈。一高一低,俯仰之间,山川美景,尽收眼底。可谓开合自如,气象宏大。
    “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四句转为平视,极目远眺中,视野极为开阔。五石壁和青翠竹木,相互映衬,彩纷呈,如画卷铺展,一片绚烂多姿。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顽,沉鳞竟跃。”这四句对应一早一晚,描写了自然天地间生物灵动的场景。通过聚焦“乱鸣”“竟跃”两个特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自由蓬勃的生命气息。
    这十句描写,采用多种视角,从距离、高低、动静、范围、时间等角度来描写江南山水鸟兽。“一切景语皆情语”,精炼形象的描写,处处透露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及置身其中的自在畅快。
    活动设计三:添词助读,体悟情感
    1.写一写: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为下列句子添加主语。
    (1)(  )能与其奇者。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A.康乐(谢灵运)  B.世人
    2.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康乐)能与其奇者。
    (2)(世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追慕与赞赏及对世人不懂山水风情的惋惜之情。
    3.论一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