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答谢中书书》之质疑反思
《答《答谢中书书》之质疑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信文的主要内容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引退官场的闲适心境,以此来归箴劝勉晚辈。
安徽省来安县雷官初中 赵学海 李跃平
在教授陶弘景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时候,我们不仅学习了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以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其中的人物关系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康乐公和谢中书是何许人也?谢灵运与谢徵是一谢吗?陶弘景莫非有通过此文来自荐之嫌?
上述问题源自于教材中文底的注释过于简略和模糊而产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若不解释清楚,很有可能造成文章艺术价值的损害,因此,更有阐释清楚的必要。
首先来看谢灵运。谢灵运(公元385~433年) ,康乐公,南朝宋著名诗人、著名画家、文学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上虞)。祖父谢玄为东晋名将车骑将军。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人又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晋末年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
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位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答谢中书书教案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下面再来谈谢徴。谢徵(公元500~536年),南朝梁人,是谢璟的儿子,字玄度,另谱写作檄。自幼就非常聪明,《梁书》里记载了他父亲的言论:“此子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看来,谢徴从小就孱弱多病。成年后,好学善文,风采异常。起初为安成王法曹,不久升至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后又升为北谘议参军,兼鸿胪卿,依旧兼
任中书舍人。当时北魏中山王(元略)回朝,梁高祖在武德殿饯别,下令谢徴赋诗三十韵,限定三刻内完成,而谢徽二刻就完成了,而且文辞华美。梁帝御览数次,赞赏不已。
南朝梁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谢徵因为父亲丧事而卸职。不久,下诏任命为贞威将军,并兼原职,服阕,升尚书左丞。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萧统去世,高祖立晋安王萧纲为皇太子。诏书将要发出,唯独召见尚书左仆射何敬容,宣惠将军孔休源,以及谢徴三个人商议。当时谢徴年纪很轻,但是已经委以重任。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累官至中书郎、鸿胪卿,舍人如故。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出任北中郎,豫章王长史,南兰陵太守。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卒,时年37岁。这也印证了其父的忧虑并非多余。友人琅琊王萧籍集其文共二十卷。
这样看来,一个是南朝宋人,一个是南朝梁人,两个人相差100多年,都姓谢而已,也没查到有亲戚关系。
另外提及一下,在古代文学史中,谢灵运是与谢脁并称为“大谢”和“小谢”的。同为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敬重。
最后来谈谈陶弘景以及他与谢徵的关系。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人,与谢徴同时病逝,但是远比谢徴长寿,享年85岁,也比谢徴
年长48岁,可以说他们是忘年之交。
陶弘景也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从批阅为务。”后来隐居山中,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
由此看来,这篇《答谢中书书》仅仅是“月中常有数信”的一封回信。信文的主要内容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引退官场的闲适心境,以此来归箴劝勉晚辈。他们的仕途都很风光,更不存在彼此攀附。
【反思】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一直是活泼灵动的,他们常常是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今天的课堂孩子们表现的却沉闷异常,我想了很多办法去调动他们,后半节课他们才渐渐活跃起来。下课后,我一直问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气特别的阴沉,我上课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的吧。另外,学生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等,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思维变得倦怠了,兴奋点或者已经过去,或者还没有到来,而当时的我忽视了这一点,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预想的设计进行了导入,结果第一个环节就遇到了阻碍。我现在想想,如果
我当时能从阴晦萧索的景入手导入,就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点,使整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这需要智慧需要细心需要对学情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这是一个教训,更是一个收获。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说中感受奇丽景,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发言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和领悟。
  我们班本来就是公认的纪律好,但学习不积极,懒于思考,不主动发言的同学很多,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不能小看了他们的能耐,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答《答谢中书书》之质疑反思这篇教案共6876字,适合用于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