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 川 之 美,古来 共谈。 高峰 入
山川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 清流 见底。 两岸 石壁, 五交辉。青林 翠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 猿鸟 乱鸣;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教案 沉鳞 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了。
一、词语解释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背景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丹阳秣陵人。 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3、题目: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思路
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4、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理解作品意境,体验感情
1、引导学生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山川之美”的。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来赏析:语句所描绘的景物、写景的角度、语句所蕴涵的意境等。)
明确:(1)山水相映之美(2)彩配合之美(3)晨昏变化之美(4)动静相衬之美
a、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b、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c、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b、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c、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d、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交辉为动(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言外之意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6、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