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解析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热”在中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产生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经历了最初产生、消退、再度兴起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的接受理论出发,可以从接受环境的变迁分析出在新时代“张爱玲热”产生、持续的原因。
标签:接受环境;“张爱玲热”;中国大陆;解析
一、引言
曾几何时,在大陆销声匿迹多年的张爱玲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并且不知不觉间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代表时尚的文化符号和中产阶级小资生活的代言人。张爱玲的作品一版再版,关于她的传记一本本与读者见面。据温儒敏统计,内地总计推出近百种有关张爱玲的书,直到最近还有其胞弟为她写的传记《我的张爱玲》出版,甚至于大学生床头的《张爱玲文集》都成了大学宿舍的独特的风景线。张爱玲的作品更是一部部被搬上影视屏幕:先是有1984年许鞍华导演,周润发、缪骞人主演的《倾城之恋》,该片的成功引发了观众及电影人对张爱玲的极大兴趣。之后,1988年台湾拍摄了《怨女》,1994年香港
关锦鹏拍摄了《红玫瑰白玫瑰》,1997年许鞍华又拍摄了改编自张爱玲小说《十八春》的《半生缘》。当然最引人注目的当数2007年著名导演李安拍摄的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戒》。甚至大陆也于近两年拍摄了由陈数、黄觉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
看来张爱玲确实已经重返大陆,并且被一遍遍地解读和诠释着。在这一遍遍的解读中她也完成了一个“华丽”的大转身,从当初的一个“反动”文人,甚至是“汉奸”作家,一个为社会主义中国所不齿的文人,变成如夏志清所言的“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影响下,多个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重新收录了张爱玲,并且对她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例如,温儒敏认为张爱玲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次转型,她继承了传统的古典小说和现代通俗小说的手法与韵味,创造出了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风格。杨义则认为她具有鲜明的“才子+浪人”的真正艺术家品格,是“海派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