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考研)
1.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 左翼文学运动: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3. 左翼小说:
4. 无产阶级文化派: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 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众性团体。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
5. “拉普”: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拉普”提倡“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历史意义在于企图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寻一个最好的创作方法(虽说要以一种方法代替其他各式各样的有声有的方法,本身已不足取,但总还有积极的一面),其错误的要害却是混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区别,进而以世界观代替创作方法。30年代初,“左联”迫不及待地将“拉普”的口号搬过来,于是文坛上就“唯物辩证法”满天飞,却没有多少人真懂得其中的深义。有意思的是,当苏联已经在清算“拉普”的错误,已经放弃“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时候,中国却认认真真地将其搬来,用以清算初期普罗文学创作的“革命浪漫谛克倾向”。
6. 革命现实主义: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
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样就把“30年代”与“五四时期”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7.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8. 自由主义作家: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主张: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认同艺术“超脱现实的原则”,认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朱光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实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9. “左联”青年作家: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
10. 心理分析小说(心理分析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11. 京味小说:老舍是京味小说源头,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其次是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再次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最后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12.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下的
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
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13. 现代章回体小说:张恨水在30年代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经过自觉改革,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他也成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这是由张恨水的独特立场造成的。一方面不放弃章回小说形式和通俗文学娱乐性,另一方面立足章回体而不断拓宽其功能,追求新潮流不甘落伍。他让章回小说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他主义章回的回目格法,以把章回体调适为一种富于弹性的新旧皆宜的文体,并不仅仅能用来写鸳鸯蝴蝶式的故事。
14. 社会言情小说(南派、北派):
15. 林庚“格律诗试验”:30年代现代诗派诗人大多数采用自由诗体,也有进行新的格律诗试验的,这就是林庚。他的《夜》《春夜与窗》里多为自由诗,但诗人很快就敏感到新诗在“五四”散文解放的浪潮中获得了自由以后,还需要再一次解放,即“为了使诗歌语言利于摆脱散文中与生俱来的逻辑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到自己更完美的形式”。于是有了《北
平情歌》时代的林庚:离开了自由诗,而从现代生活语言全新节奏的把握与中国民族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规律的探讨中去寻新诗的新的格律。林庚的努力,显示出新诗的形式探索由着重外来形式的引入,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发展道路的历史借鉴,自有“史”的意义。
16. 《现代杂志》:1932年《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原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17. “林派刊物”(《论语》、《人世间》、《宇宙风》):30年代前期,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成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现实和独抒性灵的创作。经常为《论语》撰稿的就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简又文、老向、陶亢德、邵洵美等。林语堂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他为《人间世》的定位是:其提倡小品“不能兴邦,亦不能亡国,只想办一好好的杂志而已,最多也只是提倡一种散文笔调而已“。
18. “鲁迅风”杂文:“孤岛”时期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种杂文创作倾向。巴人、屈铁、冈子、柯灵、文载道、周木斋、周黎庵等以《文汇报·世纪风》为主要阵地,从1938年下半年起,发表一系列揭露日伪势力、针砭社会世相的杂文,后集结为《边鼓集》。这些杂文学习鲁迅的精神和文风,具有幽默讽刺、锋利泼辣的特点,并形成为一种杂文趋势,被称之曰“鲁迅风”。 左联杂文作家涌现,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瞿秋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入《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读者不能区分,唐弢《新脸谱》被误认为是鲁迅所作而受到攻击。这一时期鲁迅对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杂文风格特可用”鲁迅风“加以概括。
19. “开明”同人散文家: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多是上海立达学园同事,40年代聚集于开明书店周围,夏出任开明书店编辑部主任,开明书店出版《中学生》,提倡《科学小品文”,刘薰宇的数学小品,贾祖璋的生物小品,深受学生欢迎,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操守,但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他们乐于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重理念,讲究结构的叙事与议论结合语式,善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哲理,追求高远情境,严谨而有韵致,其文平淡如水,明白如话。
20. 科学小品文:开明书店出版的影响很大的《中学生》杂志,曾继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之后,提倡“科学小品文”,刘薰宇的数学小品、贾祖璋的生物小品,都很受青年学生的欢迎。这是科学与文学的一种互相渗透,对于散文小品体式,无疑是一个新的丰富。这个事情曹聚仁所写的历史小品,也在这个意义上得到重视。
21. 报告文学:公认是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作者亲自到上海杨树浦的工厂调查两个月,搜集许多素材,作者以阶级分析眼光鲜明表现这完全真实的新闻故事,用细致的描写,揭露出东洋纱厂这个人间地狱中包身工惨绝人寰的生活真相。其文学政治影响深远。
22. 红戏剧:所谓“红戏剧”,开始是红军中的宣传队,以后成立了专业性的八一剧团,又扩建为工农剧社,着重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现场鼓动,是政府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在演出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广场戏剧”的特。
23. 国防戏剧运动:所谓“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外,也还有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则“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话剧”。这同样也是向着“广场戏剧”的方向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国防戏剧”的代表作,大多为集体创作,如《走私》、《咸鱼主义》、《汉奸的子孙》(于伶执笔),《我们的故
柯灵乡》(章泯执笔),《放下你的鞭子》(崔嵬执笔)。
24. 无产阶级戏剧: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等于1929年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出版了《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国外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
25. 农民戏剧实验:“农民戏剧” 正是文明新戏时期既已开始的“广场戏剧”的完备与发展,因而与前述的“无产阶级戏剧”、“红戏剧”与“国防戏剧”相通。
1.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即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这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和艺术家,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十个分会。文协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作家走上前线,深入农村,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推动了抗日文艺运动的发展,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于抗战胜利的1945年10月解散